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十月十三日 學習日誌 -小閔

十月十三日  學習日誌           幼碩二 許淑閔
演講題目:我為什麼創辦華德福學校  講者:張純淑創辦人

華德福教育,一個沒有課本的學校,這裡的孩子所接收到的是一種美的教育,在尚未聽演講之前的影片欣賞讓我對於片尾的祈禱詞有了很大的疑問,是甚麼樣的學校讓孩子的祈禱是脫離了成績脫離了功名利祿,因此當進行發問的時候我也提出了這樣子的問題:祈禱詞是否會根據年齡而有所不同,還是會依據該班孩子的特性而做設計?

當時倪老師以自己是位媽媽的角度回答了我這樣的問題,他說當他兒子在德國唸書的時候,開剛學時老師就會為每個孩子挑選一首屬於他們自己的詩詞,並且將全班分為五個組別,每天由不同的組別來帶領全班的同學進行朗誦背詩,所以就這樣看來的話,在德國的華德福教師會依據他對這個孩子的理解而給予他們詩詞,但是在慈心所實行的方法則比較不一樣,他們是依據年齡來分,一到四年級為一個單位,五到八年級為一個單位,而這個祈禱詞則是在每天早上朗誦。就這樣看來的話是兩個地方所實行的方式是大大不相同的,不過也有一個可能是在德國的早上是唸詩詞,而在台灣我們是唸祈禱詞,不過這之間的差異是可以再探討的,但是至少在這裡我們知道華德福的孩子所祈禱的東西不像是想要一個電動玩具或是零用錢多一點,而是希望他們能夠認真體驗一天的工作。

我想在這場演講當中有很多的觀點值得我們好好去思考的,在慈心沒有輔導室,但是其中他們的一項工作我想是不亞於輔導室的功用的,那就是「Child Study」兒童研討的部份,我想這個研討所提供的資訊或是對於孩子的幫助可能都比我們所知道的輔導室還要有效果。兒童研討是每班老師找出該班中他們認為最需要幫助的孩子,並且分成三到四個禮拜來對這個孩子進行討論,當這個孩子確定的時候,每個老師每天都要不經意的去觀察這個小孩,在第一個禮拜的研討則是邀請孩子的家長來說說他們眼中的這個孩子是長的甚麼樣的,這個禮拜只做客觀的描述,並且可以從受孕之前是帶著甚麼樣的心情來迎接這個孩子的,再接來的那個禮拜則是每位成員在每天晚上都想想這個孩子;第二個禮拜則是比較主觀的描述對這個孩子的感覺;第三個禮拜則是找出小組成員認為對孩子比較有幫助的方法來協助這個孩子。兒童研討的工作不僅幫助了孩子,也幫助了這個教師團體,讓它們在教學上也有所成長。我會欣賞這樣的研討工作是因為我認為被挑重的孩子是很幸福的,因為在同一個時間內有那麼多人同時在關心他,而且對孩子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不再只是輔導室的工作,找出對孩子好的方法也不再只是父母單方面必須要去思考的問題,而是全校的教師共同努力來幫助孩子,因此,相當然爾,這樣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愛,那又怎麼會有行為偏差的孩子呢。

華德福教育就像純淑校長說的,他並不是一個教條或是一種教材教法,而是一種打開人類心靈的教育,而華德福教育也是在力求讓孩子回到善、美、真的教育。曾幾何時我們都忘了這樣的初衷,我們只知道要讓孩子努力讀書,將來才有可能會有比較好的成就,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新聞,有位大學教授的父親公開向他的孩子說對不起,因為當他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只要他用功讀書,當孩子的名次不盡理想時,他只對他的孩子說:「我從小到大考試加起來的名次都沒有你這次多」。從小他的孩子都在這樣的壓力下過日子,直到有一天,這個孩子完成了父親的願望到美國去念大學,也在出國的那一天,他只給了他父親一封冰冷的e-mail,上面寫著:我已經完成了你的願望,而我們之間也不再有任何關聯了。從此以後,這位大學教授再也聯絡不到他的兒子,如果,這位教授能夠找點知道他對孩子所做的要求會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我想他一定不會這樣做,他一定會讓孩子擁有一個不一樣的求學生涯。我想,這也是另類教育必須要存在的目的,他必須要讓更多的人知道,回歸到生命本質的教育才是我們所必須追求的教育,其他的一切只要孩子有了健全的哪怕不會達成。寫到這裡就想到玉珠校長說的一句話,只要是好孩子,就沒有念不好書的一天,所以我們不必擔心孩子的未來,只要他有健全的心靈,未來的阻礙都會被他視為一種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