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英國華德福學校採訪影片2010/11/22 麗儀

這一堂課,我們看了一段在英國華德福學校的採訪影片,內容為採訪各年級的老師和學生家長,關於華德福課程和學校的想法。有一位老師說她覺得她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般看待,因此她的教學活動就像與學生是在一個家庭裡,做著媽媽會做的事、烘焙、熨衣物、種花種樹,幼兒就在旁邊圍繞、遊玩,他們不讓幼兒看電視,因為電視不夠人性化,不是人與人之間的交談和互動,幼兒初到那裡,老師就能分辨誰是電視兒童;老師的神情是慈愛而安定的;另一位老師說:他們每天都會畫板畫、有花、鳥、每天都有新的圖案;有些時候說同一個神話故事,藉由重覆熟悉讓幼兒能對故事有感覺,內化到幼兒的生命裡;也有課程是讓學生研究一種動物,深入的瞭解、探究,孩子會畫一些他們研究動物的圖畫;老師們也會帶著較大的孩子漆房子,射劍。影片中每位老師的眼神都是明亮清澈,對孩子有熱忱和關愛的感覺。被採訪的家長認同華德福學校的教育,但不滿政府不願意支助學校,因此希望孩子讀華德福學校,但卻要繳納較公立學校高出許多的費用。

反思
影片中的孩子學習到的課程是豐富的,與老師的關係是親近的,學生藉由遊戲學習與同學之間的互動、話劇將歷史故事呈現,也學習另一種語言的表達,學生們是開心地在學習,學律動、樂器、學手工、畫畫、聽故事、戲劇,而一些知識性的東西就蘊藏在這些課程裡面,他們似乎整天有很多的時間是可以活動而不是靜坐在那裡聽課的。
回想過去自己上課的時候,大部份就是坐著聽老師講課,只有少數時間是寫書法、寫作文或畫畫,上音樂課,但這樣的時間在一個星期裡面所占的時間很有限,有時老師會說故事,卻是大家表現好時的獎勵,我們也有上體育課,玩躲避球、跑步、學跳遠,但跳舞呢?律動呢?機乎是沒有的,好像有很長的一段日子,就坐著聽課之中過去了。
我們所學的知識多半是靠記憶、背誦和考試的方式獲得,好像學習是一個機械化的過程,就是反覆的複誦,然後考完隔一段時間就忘了,到現在想想曾經讀過那麼多的書,但真正運用於生活上的有多少呢?而那時候卻是花那樣多的時間在記誦知識上。
我們今天另外學習的是做燭台,承接上次的水彩畫,再上油,經過一段摺紙的過程就成了造型像蓮花一般的燭台,關燈之後別有一番美感。
上華德福專題研究之後,我真的覺得這種學校的學生很幸福也很快樂,因為他們學的東西很有趣很豐富,也是我一直想學習的,然而當發現想學這些東西的時候,不是已經年紀太大學習較慢,就是要花一筆不少的費用去學習,而且也可能沒有時間去學,能在年紀小的時候就體驗這些課程應該是很多台灣的成年人夢昧以求的事吧!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社區大學開設的才藝班或是健身中心開舞蹈的課程;為什麼我們不是小時候就學這些呢?

11/24演講-我如何成為另類學校的教師-麗儀

11/24演講-我如何成為另類學校的教師
主講者:王智弘  老師
時間:99/11/24  18:00~21:00
講者簡介:在慈心華德福學校 從公辦民營第二年,2003~到現在
帶過國中班,全家都有參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和博士班
大學:機械科
從一開始對於教師這職業的猶豫,到後來逐漸立定方向
從機械科系轉換所學到教育研究所,是因為想接觸跟人有關的事,於是智弘老師閱讀教育哲學專論,做了很多的筆記,希望可以成為馮朝霖老師的學生。當時對於教育有一個憧憬,感覺可以為學生做很多事,改變一些什麼,但這在一開始都還是處在迷惘之中。
過程中,曾經做過補習班的工作,因為看到很多受盡苦難的孩子,對台灣的教育感到失望;教育理論是美好的,然而在施行上卻有許多問題存在。
一直到一場如同今晚的座談會,遇見張純淑女士,受邀擔任慈心華德福學校籌備會的行政秘書,當時把國內外知識和學問都內化成自己的,且在一百多次籌備會中,被許多家長深深感動,雖然曾經放棄,但後來寫了四十幾版的工作計畫書並且在大家的遊說之後擔任了7年級導師的工作,學生後來也都相繼畢業了。
夢想和理想的實現
智弘老師說這一路走來實現許多奇蹟,在籌備過程中發現人智學是浩瀚的教育,一但進入就不可自拔,可以與歷史對話,沉殿和成長,一切都是無價的。即便自己一直是個有思辯精神的人,也被說服了。十八年的努力,讓宜蘭縣政府也為慈心做事,這是因為理想被務實地做出來了,因為這些重要伙伴-慈心的家長,還有教師,不斷在為孩子奮鬥,還有華德福的教育理念,呼應要為學生生命的滋養,家長也一同受到滋養了,使得越來越能看見自己。
座談會的相關提問:
1進華德福學校之後,理念的轉變和被感動的過程?
2.智弘老師所觀察的慈心華德福學校如何影響當地的社區,如何發展生長?
3.學校教學與行政的關係?
4.如何實踐教師的角色?
智弘老師的回應:
曾經有一次,感動到極點,這些都是有夠多的人不怕勞苦,並且享受痛苦所帶來的成長,如果沒有這樣的學生可以教就是理論,落實之後就不是,慈心到現在都還在成長,傳遞正面的力量,也因此心中善的力量不斷被點燃,有這樣善的循環,就有機會成為華德福的老師。
教書快六年,都不覺得真的瞭解華德福教育,史代納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辦?教育是活的,只要真誠學習,沒有人是準備好之後才當老師,總要有人肯開始做,一開始備課程時是硬著頭皮就上,但後來發現沒有完整的人存在,但每一個人又都是完整的。
馮老師解釋說:智弘老師的慈心教育學是類似現代版的佛學,佛祖死時說:其實我什麼都沒有講,任何教育的實踐,道有常道,法無定法,全心全意開放心胸,關懷孩子,就可以看到全貌。
慈心華德福學校教育與行政的關係
課程領導教育,沒有固定的華德福教育,行政負責支援,不忘初衷,以學生為重,每個老師都必須當過節慶的主辦人,共同負責,發展小組由資深老師組成,不管身在哪一個位置,每位教師心中都有行政為教學而存在的圖像。
聽演講後的心得:
什麼事是值得用生命去做的事?
聽完這場演講之後,真的有被智弘老師對教育的熱忱所感動,也會很好奇,人智學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又是如何地浩瀚?可以讓許多老師和家長在接觸之後就那麼甘心樂意的為學生全心付出,滿懷熱忱?好像真的就是完全的以學生為中心,並且是深入學生的內心深處,這樣的付出讓我也受到激勵,引發我思考:什麼事是值得用生命去做的事?我的感覺,這些教師和家長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做這些事,因此才能相互影響、互有支援、同受感動,我們的社會極需要這些人的熱忱,當做是拋磚引玉,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我也曾經在補習班工作過一陣子,我可以體會智弘老師所說的那種對教育的失望,以及對學生的同情,我進幼教所的一部分原因也來自於此,我想要為學生做點什麼,並且是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還沒被過多填鴨式教育扭曲的時候,我也希望能啟發孩子對學習的熱忱,現在正是我摸索的時候,我贊成,人智學裡所提到孩子在某一階段的模仿力是很強的,這時身邊的成人要成為模範,因此我所要做的是思考要成為如何的一個老師,可以成為一個好的學習對象;智弘老師於演講中提到:善的力量,善的循環就可以有機會成為華德福的老師,我還沒有很想成為華德福的老師,但我肯定這樣的老師他們為學生的努力和奉獻,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希望我跟隨這良善的流,一個很好的循環,有一天也能實現自己為孩子的學習而盡心盡力的幼教夢想。
學生:幼教碩一  鍾麗儀


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

01/10課堂報告:現實中人的研究(簡報檔)

一、
運用科技的黃金定律:在工作交由機器代工之前,應先盡可能自己體驗與親手做,先學習認識與發展自己個方面的工作經驗與能力,避免癱瘓創造力,才能真正體能源的有限性,感恩機器待給生活的便利性。(頁189
人長期與電腦為伍,降低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二、兒童與毒品
「毒品」是社會發展危機,出現於「在一個社會力量還有宗教傳統不再被認為能夠承載這些,而新的心靈承載力量與個人的穩定度還未充分發展的時代」(頁194

每個吸毒的動機或許不相一致,但皆隱藏著對認同、安全感與滿足的渴望。一般人的生命也有這些渴望,「如果沒有這些渴望,就不算活著」。
「問題在於是否可以透過教育與自己身心靈方面能力的發展,使自己有機會經由內心的努力與自己的積極主動來滿足這些願望與渴望,而不是透過被動的消費或拿物質來自我刺激。」(頁191

「每一種毒品都取代了自我的位置。人們不需親身經歷必要的發展過程,而是以毒品來代替自己的主動能力,傳達某些經驗與感受」(頁193)。

治療與預防
治療成功=當事人自我努力+支持系統(頁194

透過教育預防(頁194

三、兒童與電視、電腦遊戲、漫畫
電視媒體長期損害兒童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發展:
不正常的視覺過程:直盯著螢幕,眼睛肌肉群僵硬,不同於一般狀態:眼睛肌肉群跟隨所看的對象「移動」
視覺被動接受過程:一般視覺的主動接受過程中,眼睛不停轉動觀察,也用全部的感官來感受色彩的變化。
結果:
腦缺乏所需的準備,用來發展具有原創性與自我創造能力的思維。(頁195
看完電視後,會覺得無聊不安,甚至有攻擊傾向。

媒體教育:
如果家長允許孩子看電視,最重要的是家長也一起看。如此,才能意識到何時該開機與關機。
事後與孩子一起討論內容,有助於幫助孩子整理與吸收。
應該將媒體放在孩子無法隨便進入的房間,孩子會接受某些東西是大人用的事實。

電腦遊戲:
電腦遊戲無法幫助發展從內在湧出的智能,因為電腦遊戲容易誘發孩子自大、喜歡操控、玩世不恭、和以開自己玩笑為樂的行為,「智慧需要心靈印象的活動、傾聽和靜止才能產生」(頁199

漫畫:
兒童處於經由感官世界以滿足圖像思維,容易被圖像吸引,看每一本書都先找圖。但漫畫圖像會壓抑想像力。(頁199

四、青春期的教育任務
「青春期的教育任務是,留意他們的內在與外在是否真正達到平衡。『將注意力集中在外在的世界』相對於『以自己為中心』之現象,兩者之間的橋樑是對課程題材的熱愛,內在與外在世界透過對學習的強烈關係就能達到平衡」。
「兩性之間愛的能力也是以世界為導向的宇宙之愛的一部份。為了讓這份愛能夠健全發展,教育的任務就在引導青春期的年輕人認識這個世界,讓他們將最大的興趣真實地轉向這個世界而不是自己。青春期應避免太強的自我中心。」(頁201

1215歲正是高度依賴老師們充滿想像的對待方式,依賴老師們想像能力的年紀。
周遭環境必須充滿靈性、無拘無束以及沒有害怕恐懼,把學生看成是一個成長中的人,而不是展現成就的人。」(頁203

這個年紀的青少年外在表現與內心所想完全不同,問題是老師在與青少年相遇的過程中,要如何應對?
首先,應先探詢內心相關的問題。(頁203

「老師如何處理課程題材,怎麼讓這些題材對我們產生影響、如何讓我們感興趣,這些是會讓我們印象深刻,也主導我們老師的關係。」(頁204
這不僅是愛的能力,「只有當老師自己真的過著實實在在的生活,才能成就這種教育方面的影響。這是我的能力」
教育的首要定律:「老師的所作所為影響著下一層的生命體。因而一種能點燃青少年心靈的相遇之光,源自於個人獨特性的領域。」
「如果老師能夠實現這些自我教育的話,青少年也可以找到一條途徑與老師談論成為大人的洪流中所必須討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