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聽者理解作者了解原著

1129   學習日誌
聽者理解作者了解原著
課堂內容
此次課堂上分別針對「邁向健康的教育」這本書中的第二章和第四章做介紹,在第二章所提到的是「關於發展的圖像」,第四章中所提到的是「幼兒時期與學齡前時期的促進健康之教育」。
在「關於發展的圖像」中一開始就使用了四張人類腦細胞中突觸的發展,之後還提到,人的一生擁有學習能力和可塑性,如果越早將其專業化,那麼生命的本質就會缺乏變通能力和發展能力,之後,作者嘗試將其在醫學方面的知識與人智學有關於人的發展之間的概念相結合,最後帶出了自我體、星芒體、乙太體、物質體這四者在一個人身上分別代表著意志、情感、思考和我們的這個身體。對於為什麼要了解這四體,作者有寫到我們必須要認清身體和心魂之間彼此錯綜複雜的關係,以便我們在之後能夠更具體的運用它。
「幼兒時期與學齡前時期的促進健康之教育」,在二十世紀中大多數的人都感覺到孩子的童年已經面臨了不一樣的危機,孩子的需求已漸漸受到忽視,而資訊與媒體的影響力對孩子的影響更是無形的,並在二十世紀時,華德福幼稚園國際聯盟成立以對抗時代的轉變對孩子所帶來的影響。在本章結中引用一小段華德福學校日常活動來分析這樣的活動是如何培養孩子在活動、社會、思考、感情和倫理道德方面的認識,並且藉由這些活動培養孩子在身體活動、感觀接受、語言想像力、創造力、社會…等方面的能力。
呼應內心想法
「人的一生擁有學習能力和可塑性,如果越早將其專業化,那麼生命的本質就會缺乏變通能力和發展能力」,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華德福教育在幼兒階段不那麼提供孩子在認知方面的知識,他們是讓孩子從遊戲中或是從故事中自己體驗,老師不會針對他們對孩子所講的故事做過多的評價,他們強調利用故事讓孩子去呼應他們內在的感觸,之前去慈心做進班觀察的時候,雅玲老師就有針對班上的孩子去挑選故事,但是在故事講完後雅玲老師並沒有告訴小朋友說我們不可以像狐狸一樣去偷東西之類有關倫理道德方面的矯正,而是讓孩子自行去體驗,希望孩子能夠從故事當中獲得這些道德的概念。
華德福教育不直接灌輸孩子在認知方面的知識,他們強調讓孩子從實做或是故事當中體驗到這些知識,他們會利用故事的方式讓孩子進入意識的世界中,我想這也是他們一直說的「不要太早喚醒孩子」,但是就像老師之前說的一樣,太早讓孩子學習寫字或許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太過壓抑孩子在這方面的發展,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為孩子想要拿筆,因為孩子想要認識其他的事物而我們卻制止他們,所已過與不及都是不適合的,我想在和時提供給孩子最適當的東西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如何順應孩子的發展給予適合該年齡的事物。
這次課堂上還使用了蜜蠟筆體驗「陰/陽」,虛與實之間的不同,感覺就像是我沒以前做的版畫一樣,你刻的地方,想要強調的地方,往往卻印不出來,反而是你留白的地方才印得上顏料。還記得我高中時體驗過一次,當時我刻了許多花紋,但是沒想到這些花紋之後在白紙上所印出來的卻是白色的,而真正沒有刻畫的地方才上的了顏色。老師讓我們體驗的用意是想要告訴我們,往往我們注意事情都只看到了事情的表相,或是形體的地方,但是往往我們都忽略的在形體之外的那個虛相,而當別人說要用虛相來表達時,我們會在一時之間反應不過來,不知道如何表達「虛」這個概念,而這也是我們所忽略的,或許也可以套用在讀文本上面,我們往往都只讀到了作者表面的意義,但是我們都沒有仔細去思考其實坐者想要表達甚麼,他到底想要傳達給我們甚麼。了解作者,與作者溝通,這是上了研究所的我們必須要學習的。

作者、讀者、聽者
這禮拜老師又再提醒了作者、讀者、聽者三者之間的關係,從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就一再的被提醒,不過目前自己也還在努力練習當中。
理解作者想要說甚麼,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甚麼,而本章的內容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我們要如何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意義,及這篇文章對我的感觸為何。這些問題是我們在讀任何文本時都必須注意到的,作者的想法是他的想法,有時並不代表是真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