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11/3 夢想的學生生活 - 小閔

夢想的學生生活
演講:我的另類學校求學經驗
這次演講請到兩位曾經是另類學校的學生,一個是還在就學的李庭怡同學,一個是已經大學畢業也當完兵的曾亦軒先生。
李庭怡同學算是純正華德福教育畢業的學生,在幼稚園中班的時候就已經就讀慈心托兒所,當時的托兒所也正面臨到轉型的階段,托兒所畢業時,也因為自己的父母與當屆畢業同學父母的堅持之下創辦了小學,在小學的初期是以私立的樣態出現,巨額的學費讓庭怡的父母支撐不下去,因此於三下的時候,短暫的轉出慈心,所幸隔年慈心也轉變為公立學校,讓在體制內不能適應的庭怡有機會回到他所喜愛的教育環境中。升為國小及國中第一屆的學生,在國三那年因為不滿為何只有選擇考基測這條路才能讓自己讀高中甚至是大學,雖然內心知道自己勢必得考基測,但是因為不甘於升學管道的窄化而放任自己休息一陣子而不再碰觸書本,內心雖然有所不甘,但是經過自己不斷的思考過後再次投入書本之中時的庭怡已經準備好要受這樣的考驗。目前的他已是高三學生了,雖然還是得面對升學制度所提供的考試機制,但是這時的他已經準備好了,因為國三那年他已經想清楚唯有通過這樣的考延才能朝向夢想中的大學殿堂前進。
曾亦軒先生擁有劇場人的幽默感但是卻看不出這樣的他小時後卻是有習慣性暈倒的學生,期父親為政大的教授,母親為家庭主婦,從小只要遇到壓力的時就會暈倒,即使是去上英文補習班也是如此。除了身體狀況不好以外,家人會讓曾亦軒就讀另類學校的另外一個原因為他的哥哥在體制內的學校的情況並為像預期中的那樣好,哥哥選擇了使用另外一種較為極端的方式也就是放任自己而去追求在課業上所達不到的表現。因為這一切的種種,讓身為教授的爸爸知道北政國中將有一個自主學習的實驗計畫時,得到亦軒的首肯變毅然決然的降轉,從國一讀起。在北政國中的第一屆同時擁有五個降轉生,但也因為場地限制,後來將自主學習計畫移至附近的景文高中,後來也因為教育部政策改變而讓這個學習方案只停留了三年八屆就這樣結束了,所幸從那裡畢業的學生,都能夠很平安的融入大學生活。

體驗、知足感恩
「體驗、知足感恩」這是當天聽演講時兩位同學給我的感覺,他們在求學時期的生活充滿了體驗與知足感恩,他們都體驗了我不曾擁有過的學生生活,不管是與大自然的接觸或是因為愛護學校而進行的聯署活動,這些,都不是身為在體制內學生的我曾經體驗過的生活。
除了能夠盡情的體驗自己的學生生活以外,他們還存在著一個特質,而這個特質卻是在我青春期時我不曾擁有過的,那就是知足感恩,他們很感謝他們的家人,不管是父母選擇了他們受教的方式,或是不曾受過這樣教育的兄長在求學期間所給的磨練,他們都存在著感恩,而且也非常知足。可是這樣的特質卻是在那個時期的我是看不到的,或許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下所培養出來的孩子也缺少著這樣的特質。
孩子知道他自己需要甚麼
這次的演講消弭了之前的疑問,在還沒聽見他們分享之前,對於另類學校的學生在未來的求學生涯或是生活適應上是否會有不適應的問題,但是經過這次的演講後,這樣的懷疑已經完全不在了,在他們的身上我看見了他們知道自己需要甚麼,他們了解如果缺少了知識上的學習他們也無法在大學殿堂追求自己想要學習的事物,而這些知道相較於體制內的孩子,我們則會認為這些孩子已經成長了,這樣不同教育的選擇過程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選擇。

11/1 濕水彩與我 - 小閔

濕水彩與我
濕水彩畫是華德福教育當中很重要的一個課程,透過將畫紙張濕以及紅、黃、藍三原色在圖畫紙上暈開,並透過這個過程去感受顏色在圖畫紙上的流動,以及顏色之間相互的交融而形成另一個全新的顏色。
在華德福教育中,教師會固定在每個禮拜讓孩子體驗濕水彩畫,在每次繪畫的過程中教師也會運用各種不同詩歌、故事來引導孩子去做體驗。在這過程之中,或許會有些孩子不想要繼續創作了,教師則可以運用故事的方式讓孩子重新去體驗色彩在紙張上面的變化,在體驗色彩的過程中,孩子會因為顏色使用過多或是將色彩附蓋過多層而造成畫面色彩較為混雜,若是如此的話,在華德福的教師也不會過於擔心這樣的作品,因為這些色彩的體驗都可以算是孩子內心的一種表現,而且也會因為孩子有了這次將顏色過度使用的體驗,在下一次顏色體驗的時候,孩子就會知道顏色全部混在一起並不是感覺最好的顏色。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華德福教育中他們也強調,孩子在體驗濕水彩畫的時候應該從一個顏色開始體驗,之後再增加一個顏色,等到孩子漸漸能夠感覺色彩在紙上流動的狀態時,教師才繼續增加顏色。
濕水彩體驗
濕水彩在之前一年級幫忙畫燭臺的時候就已經體驗過一次了,可是那一次的體驗比較是沒有靜下心來的創作,因為當天還有課程進度,所以只能運用下課時間來進行創作,在之前的體驗是將整張紙放進水裡面浸泡,所以當紙放在桌面上的時候已經是非常濕的了,相對的若想要在圖畫紙上做出很具體的圖像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顏色在紙上流動的狀態是無法預期的,還記得那一次我嘗試的想要做出櫻花的感覺,所以我使用將筆桿輕敲的方式去將顏色灑落在紙上,不過也因為紙張過於濕潤,所以當我將全部顏色輕敲完畢的樣子跟靜置5分鐘後顏色流動所呈現出來的樣子是很不一樣的。
在這一次體驗濕水彩畫與上一次不一樣的是,這一次並沒有將紙張完整的浸泡在水裡,而是使用畫筆將紙沾濕再做色彩體驗,第一張完全是體驗顏色調和後的感覺,看看顏色在紙張上面流動的狀態,經過第一張的體驗,大家也漸漸能夠了解濕水彩畫的特性,以及我們所採用的不透水顏料與傳統所使用顏料的不同之處。第二張體驗也是不設限主題的,但是老師建議我們可以將畫紙分為四個區塊,每一個區塊都做不同顏色體驗,瑞邦學長的在這階段的水彩話最讓我驚豔,本來是一張比較柔和色調的水彩畫,但是在瑞邦學長大膽的嘗試之下將整張畫紙塗上一層藍色,原本柔和的色調也變成比較昏暗,但是也因為這一個動作,讓原本的畫作又有不同主題的產生。
第三跟第四張的體驗已經從顏色的體驗,抽象不指定具體的題目到老師要我們畫一個物品及一個你內心覺得最漂亮的風景。在這一段中,不知道是老師的朗誦引導了我,還是我想要表達的感覺剛好契合了老師所唸的文章,在第三張畫作中我所呈現出來的是我平常攜帶的保溫瓶,在繪畫的同時一直在想說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出橘色的感覺,因此就先上了一層黃色,最後才上紅色,沒想到這樣在紙上調色的結果卻也契合了老師所說的透光,黃色從紅色中穿透了出來。
體驗過程中的感觸
這一次的體驗內心是比較平靜的,沒有時間壓力,所以可以好好觀察顏色在紙上的流動,加上在體驗的同時老師也朗誦了書本上面有關於顏色帶給人的感覺以及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體驗水彩活動。色彩之於我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跟自己喜歡哪一個顏色有關,藍色帶給人的冰冷到底是自己內心的感覺還是別人這樣說我就這麼認為。色彩對人的影響這個議題是可以再做討論的,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或許是因為我個人比較喜歡黃色及偏橘色的色彩,所以後來回家後再觀察我自己所畫的作品,發現大多數的色系都是偏黃及橙色系,因為這樣的顏色對我來說是溫暖的。
水彩畫可以帶給人安定的感覺,繪畫者也可以將內心所想像的使用具體或抽象的方式表達出來,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繪畫也可以運用在治療方面。

10/25 從"心"體驗教育 -小閔

  十月二十五學習日誌          幼碩二 許淑閔
從〝心〞體驗教育
這一堂課我們進入了文獻的討論,之前的幾堂課大多是針對華德福教育目前在台灣的現況進行田野的訪查,並且邀請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的創辦人-張純淑女士與目前宜蘭慈心的家長會會長-于立本先生。在前幾次的課堂中了解了目前華德福教育的實施狀況與江長如何看待這樣的學校在台灣的發展之後,這個禮拜我們正式進入文本當中探討人智學是如何看待孩子的發展,以及它們如何看待教育與醫學之間的連結。
邁向健康的教育─教育,一種潛移默化的治療
在第一章中談到了,教育以及醫學應該要注意三個面向,而這三個面向雖然是我們知道所知道的,但是往往也確是我們忽略的地方,這三點分別為:1遺傳的天性 2教育和環境 3孩子在成長階段所經驗的人際關係之品質。並使用了半圓弧的曲線來描述身體與思想的發展:
除了身體與思想的發展外,更介紹了人智學中的十二感知,分別為:
1.  帶領身體進入自我經驗:觸覺、生命的感覺、自我運動的感覺、平衡的感覺
2.  引導心魂進入自我經驗:嗅覺、味覺、視覺、溫暖的感覺
3.  益於心魂靈性認知和自我經驗的知覺感官:聽覺、語言的感覺、思想的感覺、自我的感覺
我與知識的對話
之前上學期在唸有關於史代納的思想時,我還記得很清楚,我當時回答老師說:「我嘗試的進入人智學的領域,可是我發現我進不去」,但是現在,我終於有了不同的感受了,或許是漸漸與這方面的知識接觸以及看到了在台灣的華德福教育如何將這些知識實踐出來,這樣與實務經驗的接觸後讓我漸漸的能夠體會人智學所要表達的意涵,一個重視孩子身、心、靈的教育。
在身體與思想的發展曲線可以讓我們對應到在參訪慈心時所聽到的演講,在小學這段時間的課程會給孩子大量的藝術活動,因為這段期間是要培養他們對各項事務的感受,培養孩子們美的感受與能夠欣賞美得事物,也強調孩子在這段期間是要能夠經驗各種事情,讓孩子去做建築、木工、園藝,這些事物都是著重於孩子對於生活的體驗,並且將主課程上課的內容與附課程相結合,譬如在建築方面需要學習到丈量的技能,而在上午的主課程中也是教導孩子體驗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但是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現場,我們在幼稚園時期就沒有提供給孩子足夠的環境及自然的物品讓他們盡情的探索,到了國小的階段我們也沒有讓他們經驗各項事務,只有提供給他們認知上的學習,到了中學更不用說培養他們批判及獨立的思考,我們指要求他們要好好的唸書,其他的一切不用煩惱。這樣子違反孩子生長的教育卻是我們在華德福學校當中所看不到的,在這裡他們強調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經驗與學習,唯有從孩子自己去體驗的過程中,他才能夠學習到東西,他也才能夠真正將這知識內化到他自己。
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就像史代納所說的一樣,唯有我們經驗過的是物我們才能夠學習起來,就像從前我們學習過這麼多的數學公式或是計算方式,到最後我們真正學期來的是甚麼?我想大多數的人都只有加減乘除,因為這是我們會經驗到的事情,而其他的丈量方式卻是我們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的技巧,所以就算學了也忘記了,自身的學習經驗讓我非常認同他所說的經過體驗孩子才能夠有所學習。

10/20 學習日誌 -麗儀

我怎麼接觸華德福教育?(訪談慈心華德福家長會長-于立本先生)
20101020
今天,倪老師邀請到慈心華德福家長會長-于立本 先生來到井塘樓與大家分享為什麼把孩子送到慈心華德福學校就讀?
于先生提到把第一個孩子送進去的時候,本來因為考鋼琴班的關係鋼琴程度很不錯,但突然地進去後三年都不彈了,直到要考基測時,累了又開始彈,還是彈得很好。
第二個孩子到了華德福之後身體、人際關係、人緣整個都變好了,功課也都寫得完。
第三個孩子,本來不會拼ABC,後來去了華德福英文就進步很多,都聽得懂。
于先生說:唸華德福的小孩腦袋因為較晚被開發反而受到很好的保護,有四個小孩都在那裡就讀,當華德福的家長七年,對於這個學校的評價是老師對學生的瞭解比爸爸還多,而且華德福學校是沒有成績單的。

有一位參與的人問:有沒有看不到的缺點?于先生回答:華德福學校絕對不完美,像是最晚進教室,但缺點不是真正的缺點,而家長與學校的衝突最顯著的就是進不去。

另一個問題:孩子從菁英教育轉到另類教育調適時間多久?
于先生回答:很快就進入狀況。

又有人問:有沒有人把孩子轉出去?
于先生回答:有轉出去的,那些父母的心態是工作或理念上在轉換時還沒有真正的瞭解就把孩子轉過去的,轉出去比較多。

在這裡有許多由家長組成的團體,像是:音樂享宴、午餐小組、木工班小組、會訓小組、維安小組、高中協力小組、節慶小組、成長課程小組
我提出一個疑問:因為對於我自己來說,以前工作時,下了班就很少會想再參加什麼活動,於是我問了關於這些社團是如何組成的?以及家長怎麼可以空得出時間?

于先生回答說:家長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社群的觀念,一開始即溝通共識,因為有這個共識,所以多數家長都是可以播出時間參與的。

對於小孩子的功課方面:華德福學校的家庭不會有功課做不完的現象,孩子們都是快樂地在學習,孩子們都喜歡做功課,有自己的功課本。
華德福的老師說: 1.不要替孩子寫作業。
                2.只花半小時做功課。
                3.老師要看見這孩子學習到什麼。
我很喜歡這裡老師的回答,我也不贊成家長替小孩完成作業,因為孩子有他必須學習的功課,家長替代了他,日後他空缺的那個部份可能就要花更多時間去彌補。

:讀華德福的小孩是否有叛逆期?
于先生回答:反對國中以下被送到國外,因為他認為叛逆期來自於獲得的愛不夠,所反映出來的不滿,如果希望孩子如何,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

以上是演講內容的紀錄;整體聽來,于先生對於華德福學校是持相當肯定和認同的態度,也與參與的人分享了很多種田方面的心得,聽了之候覺得相當有趣,我覺得認真投入一件事的時候就會有所得,所說出來的話就會很能感動人心,我相信華德福學校有很多愛孩子的老師和家長,而且他們也很有耐心信心,願意等候排隊進學校,也相信孩子的本質需要受到細心的照料和保護,有太多學校,很急,急著把孩子培養成有用的人和成功的人,但是卻缺乏對孩子藝術和特長以及身體的照料,以致於孩子的發展,有時只是智能上的成長,其他像是創意或身心方面並沒有被妥善的照顧,這也是華德福學校讓許多家長願意花時間等候的要素,因為孩子的身心靈是被重視的!
學生:鍾麗儀

10/20 學習日誌 -小閔

十月二十日  學習日誌        幼碩二 許淑閔
演講:我為什麼讓我的孩子上另類學校?  于立本先生

于立本先生,一個出於對家人的愛心,舉家搬到宜蘭這塊土地,因為太太長期身體不適,因為孩子對於學校的不適應,在因緣際會下讓他們認識到了人智學,也認識了BD農法,一個讓他們能夠吃得更健康的耕作方式,這一切一切的所有改變都在這個家庭中逐漸發酵。若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于先生的話,我會說:「看起來像是藝術家孤傲的氣質,但是若講到教養孩子的話,他的內心有許多的話想告訴你,那就是他們家因為華德福教育的改變。」,在整場演講中我們也聽到余先生不斷的現他人推廣華德福教育,也不斷的向周遭朋友家中的孩子伸出援手,讓他們的想還不至於在幼小的求學階段就抹煞了學習的興趣,而這應該是所有在人智學教育社群的家長們所共同擁有的特色,就是讓更多人認識華德福教育,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讓他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接受這種身、心、靈的教育,讓孩子都能夠發展出自己。

在這場演講中的收穫,不只是知道了慈心的家長是如何看待這所學校,另外就是在這期間大家所給的回饋與提問也讓我受益良多,有博士班的學姐以身為一位媽媽說出自己的孩子在求學過程所受到的教育現況,也說出了身為家長想要要求教師不要提供那麼多的作業給孩子,但是卻又讓老師受到其他家長的質疑,為什麼不出多一點的功課給孩子,直到現在,這位學姐也知道如何在這環境當中求生存,即使孩子寫不完功課,他也不會逼迫孩子寫完,就慢慢補吧!

另一個則是現場的教師提出了應該如何改善目前的教育環境,讓現場的教師也可以把教育現場變得有一點華德福,不過,這中間也卡著許多讓人無奈的事實,因為一個教師的力量似乎無法改變整個學校的運作,雖然知道在體制內的學校因為學科轉銜時間過於快速,讓孩子沒有辦法擁有足夠的時間休息,以及每堂課程所經歷學習的時間也過於短暫,有的時候一堂課只有四十分鐘,孩子可能還在尚未進入課程內容中,又已經快要下課了。但是,要改變這樣的現況卻不是只有一位教師來聽這樣的演講就可以改變的,許多在體制內學校的教師應該要有更多的覺醒,也因該要發現這樣的問題而大家一起合力改善這樣的教育環境,只有一個老師有所覺醒的話就像是小蝦米要對抗大鯨魚一樣,雖然有心,但是卻無法捍衛真正對孩子好的教育。

昨天的演講,有感動有驚訝,華德福學校的老師對於孩子的用心是讓那些身為家長的人覺得感動的地方,也有人這麼關心他們的孩子,驚訝在於華德福學校的孩子也補習,他們的家長並不排斥孩子去補習班接受課後教育,主要的原因為,這是孩子要求的,孩子因為對於自己的體認,他們自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所短缺,因此提出了要去接受課後教育,但是在體制內的孩子有多少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才去補習的呢?家長對於孩子的單心不是在於學業上的表現,而是害怕這樣課後教育的地方會不會讓孩子教到比較不好的朋友。

在慈心學校的家長讓人感覺都是一群很熱衷於學校事務的家長,他們的熱衷不只代表著他們對這樣教育環境的認同,也表示他們對於孩子的用心,從家長會中的各個成立小組就可以看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的孩子。但是,我們也不能就這樣抹煞在體制內的家長,他們也是關心他們的孩子的,只是這兩群家長所關心的焦點不一樣而已,一個是希望孩子能有健全的發展,一個是寄望在未來孩子能夠有好的成就。這兩種對於孩子的用心是不容忽視的,但是哪一個才是真正對孩子有幫助的,我想不用多講,就如同在這幾場演講中或是我們自己的感覺就可以知道,有了健康成長的孩子就不用擔心他將來會造成社會的負擔。

10/15 參訪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觀後心得與學習日誌 -麗儀

參訪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觀後心得與學習日誌                   2010/10/15

第一次參訪,一個擁抱孩子的校園
一踏進校園,園裡的師長們熱心接待我們的到來,並且帶著我們到學校內四處參觀走動,詳細地介紹了學校的創建過程,各樣設施的因緣典故,心裡感受到這裡的師長是真心為孩子的教育,隨著移動的腳步,知道這所學校沒有PU跑道,但是孩子可以跑步的地方也因此不受限制,到處是綠油油的草地和木屑步道,在這裡孩子有必須遵守的規矩,像是天氣冷了要穿襪子,因為怕孩子的腳會著涼,但這是出於對孩子健康上的著想,這裡的規矩不是為了限制孩子而是參考著對孩子身心靈發展有益處的才會希望孩子要遵守某些規則,隨著跑步的空間自由,還有一人一手的自行組裝風爭,聽說他們才剛剛路跑回來,也跑了一段不短的距離,幼兒的臉上都畫著幾道顏色,個個洋溢著開心的笑顏,還有戶外樂團,幾個孩子群聚一起奏出輕快動人的樂曲,教室內懸掛的圖畫,好像孩子個個都是有天份的藝術家,我從校門口進入到教室的這一段,就像置身在童話故事裡面,這裡的色彩真是豐富。
一個願意溝通協調的組織
這一次參訪,最感興趣的還是創校過程,創建人的心聲,以及學校人員的組織,我學習到一個重點,那是對人的尊重,並溝通協調的重要,像是這個學校的決策是出於彼此的共識而不是表決,幹部的遴選除了毛遂自薦外也有那些被認為是這屆最合適的人選,不是強迫而是會考量家庭和現在的責任工作量上是否能再擔當這一個職務,這種互相調換職務的方式,感覺起來是讓人學習站在不同角度,擔不同責任時,更能相互體認彼此工作時的付出和心情,對於彼此也就更容易產生共識和同理心。
讓人感佩的創校心得分享
另外很感動的是,本來學校一開始選好要建置的地方時,地上是有非常多廢棄物的,創辦人張純淑女士,就請來幾百輛的卡車依依清運完畢,雖然從她的臉上,看不出那段艱辛,因為她始終保持著慈愛的笑容,但我想,這一路走來應該是需要無限地毅力和決心吧!還有那為了學校經費而賣掉自己最後一棟房子的這個陳述,我真的學到,要成就什麼事,有時真要肯割捨肯奉獻,不然這學校怎麼會有今天這番美好的風景?喜愛上學的孩子?和同心協力的教師呢?想為孩子的教育貢獻所長的我,似乎要更清楚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向,好像還有很多要學習要觀摩的地方,藉由這次參觀真讓我開了眼界,希望自己領會的不只是表面,能有更深度的學習和理解,以及更清楚地學習方向。
                                                 學生:鍾麗儀

10/15 參訪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 -佳容

時間99.10.15   9:00~15:00
地點: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
綱要1.參觀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環境   2.教師綜合座談:學校的QA時間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一、參訪要點
(一)校園環境參觀
1.建築、教室環境:生硬中帶有柔和的色彩
    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以下簡稱慈心中小學)整體教室建築的色調是灰色,與慈心華得福托兒所粉紅外牆有很大的不同。當初這棟建築不是為慈心中小學而蓋,又因鄰近水泥工廠,才形成這種外觀特色。縱然如此,教室內的牆面依舊有親師共同粉刷的色彩(每年級各有一種顏色),教室外的柱子上則有圖樣彩繪,顏色也和教室相呼應,不僅如此,樓梯扶手還是彩虹的色彩,為這棟生硬的建築物增添了活力。
    不同於一般小學,這裡的建築外牆上還攀附著植物的藤蔓,據說這些植物會隨著時節不同,在樣貌及色調有明顯的改變,這可以讓孩子們體驗到四季的轉變。除了主要大樓外,又另外搭建了新的教學大樓,目前因施工而用綠色的鐵板圍了起來,完工之後,孩子們就會有更多教室可以使用。
2.戶外空間:寬廣而無邊際
    慈心中小學是所沒有圍牆的學校,從馬路就可以直接走進學校,因此師長們會組成安全維護小組,固定巡視校園的安全。當從看似大門的入口走進學校時,也沒有看到學校的招牌或是名稱的標示物,不會讓人覺得來到了學校。
教室的建築和戶外空間是用平緩的階梯連結的,沒有明顯的分界點,戶外就是廣大的草地、樹木及獨特設計的遊具,但竟然沒有看到最常見的操場!學校中反而多了與地下抽水設備結合的沙池區、自然生態觀察區、供孩子耕種的水田、搭建石屋、木屋等地方,而且水田、小森林、涼亭等還是由三年級的孩子一起共同建構的。
3.幼生活動:不侷限性質的自由活動
慈心中小學只有兩次下課時段,每次長達三十分鐘,因此有看到成群孩子們在戶外遊玩的情形。孩子們分別在放風箏、吹奏樂器、攀爬登高的遊具、在木製的涼亭聊天、打籃球、打排球,每個孩子都在忙於他們的事。他們活動範圍很廣,在” 2.戶外空間 所提到的場所都可以去,幼兒們主要會在廣場處活動,但也不全然僅聚集在這幾個設施區,而是分散於學校的各處。
就近觀看幼兒時,我注意到大多數的幼兒臉上有彩色的圖騰,本以為是為萬聖節或是慶典的活動,後來得知幼兒們上午有進行路跑活動,那是在路跑前繪製的。有些幼兒是自己動手畫的視覺系造型,有的則是由教師協助在臉上畫的國旗樣式。
4.享用餐點
    慈心中小學倡導吃素,餐點的食材是採用有機、當令的蔬菜,健康的飲食並且愛護地球,除此也鼓勵家長為孩子帶便當,讓孩子可以體會父母親的愛心。今天中午也在此用膳,吃到糙米飯、青菜、炒豆腐、奶油香的玉米及苦瓜湯,大家都把飯菜吃得一乾二淨。在洗碗方面,則是用去環保又天然的茶粉,取代洗碗精、洗滌濟,效果依然不減。

(二)教師綜合座談:QA時間
    此段時間由慈心中小學創辦人、校長、老師三人代表學校出席教師座談會,先進行學校的經營理念、課程綱要、師資培訓、學習流程、慶典活動等的介紹,再請同學們針對學校或今日的參訪中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提問。在問答過程中,勾勒出慈心華德福的教學圖像,僅舉列數點如下:
    Q1. 主課程的設計依據、進度及教材為何?
        學校的課程架構是以人智學的意志(身)、情感(心)、思考(靈)為主要思想,程內容經由年段會議統籌、教師討論後,依據幼兒的發展,並考慮本土化後而訂定。教師上課的階段性會依照幼兒的發展及需求做調整,上課前會先將課程的內容,以繪圖的方式畫在黑板上,再請學生畫到自己的工作本上。而主課程是帶狀式的連續課程,可分為本國語、數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與環境、身心發展與健康、外語、藝術及其他
Q2. 教師評量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為何?
    學校沒有紙筆測驗,教師在課程與學生互動時會去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以文字記錄,在暑假時撰寫整年度的質性評量,家長也可以從中認識孩子在校的學習歷程,看到孩子各個面向的成長與改變。
Q3. 師生比例為1:25~28,如何兼顧?
    在德國華德福學校的師生比是1:38,慈心中小學教師可以兼顧每個孩子的方法是,在睡前會回顧班上的每一位學生,想著班上活潑的孩子、安靜的孩子、發問的孩子,去反思和他們之間的互動及對話,是否有疏失與不洽當之處,隔天上課時全面顧及與每位孩子的互動。
Q4. 教師會的組成成員?
    慈心中小學是由教師團隊治校,而教師會的成員即是學校的教師,之間會相互推派代表,以組成教師會。
     
二、參訪心得與反思
(一)教室多變的色彩:孩子的觀感為何?
    一般的教室都是白色的牆壁,就我個人感觀認為,白色的反射效果佳,相對也能較省電,但就是像醫院一樣,充滿著冷硬的色調。好幾年前,家裡在重新裝潢時,母親問我和哥哥希望房間的牆壁是什麼顏色,當時我們分別選擇了淺粉紅與淺綠色。完工那天,我進到房間時,顏色的轉變帶給我全然不同的感受,整個人被粉紅色包圍是相當愉悅的,有一種溫暖、幸福的味道。然而,我想華德福教室牆壁的顏色,也會具有相同的效果,不同的色調帶給孩子不一樣的感受。
    但我疑惑的是,每位幼兒都能夠接受教室的色調嗎?我知道男、女生對於顏色會有刻板的印象(就如同當時我哥哥選擇了粉綠色),總會有喜歡或不喜歡某些顏色。因此,我好奇在慈心中小學就讀的男生們,對於教室是粉紅色的觀感是什麼?他們會喜歡在這麼女性色調的環境上課嗎?又或者,其實這些孩子在托兒所時期就已經是在慈心華德福就讀,自然也沒有性別與顏色對應的刻板印象了?在每個年級轉變的同時,教室的顏色也會隨之轉換,不曉得教室的顏色對於幼兒的心裡是否有影響呢?接受、排斥、喜愛或厭惡,教師又是怎麼引導孩子去認識、接納環境的氣氛呢!我想這是我可以持續去探討的方向。

(二)孩子不怕生的特質:是好是壞?
    我是喜歡幼兒的,因為幼兒帶給人天真、活力的朝氣感,往往會在相處時也感染到愉悅的氣氛。然而,慈心中小學的孩子們具有三項特質─熱情、親切、不怕生。在參訪戶外活動區的過程中,不時有機會與孩子們接觸,僅稍微駐足,就有孩子問到:「你要找誰?你要做什麼呢?」。讓我訝異的是,他們對人似乎存在著相當的信任感,不會害怕與陌生人接觸,即便對象是個大人,也能侃侃而談呢!記得曾到爸爸的朋友家作客,然而爸爸朋友家的小孩卻顯現出相當退縮的樣貌,這兩者之間有極大的反差。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非就讀華德福的孩子就是冷漠的,或許這差異是受到個人特質、家庭教育、當下所處的情境及彼此的關係才產生如此影響。
    我好奇的是,在慈心中小學的教育下,平時相處的老師、孩子、家長甚至來賓都帶有善意,孩子們是受到保護的,所以與他人接觸是很自然且安全的。然而,教師在平時是否也會教導有關安全的知識呢?不然,將來在社會上或者是平時的待人接物時不會因此受到傷害嗎?如:幼兒對陌生人都不會排拒,反而會親近,那安全的問題是否會是讓人擔憂的呢?又或者孩子會因地制宜,所以這擔憂其實是無意義的?我想,會有這樣的疑慮是來自短時間的觀察及片面的了解,可能會產生誤解。
(三)戶外環境設置:寬廣、挑戰性、多元化!
    慈心中小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操場,在此為我們導覽的教師提問「操場的功能是什麼?」,大家紛紛提出升旗、跳舞、跑步、比賽等,在大家深探後發現,從事這些活動不是非得需要操場!若要說在跑道上跑步才不會傷害腳,那也不盡然是對的,因為土壤、草地也可以減緩壓力,況且高低不平的地,才能讓幼兒學習怎麼調適步伐與速度,以增進身體的和諧性。
    在免除操場的設置後,盡收眼底的是一片的綠地與樹木,並且多了很多可應用的空間,這是台北學校難以享有的,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慈心中小學很多好玩且獨特的設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高於一層樓的攀爬設備,下方是可攀爬的鋼管,當爬到頂端時有橫木可以讓幼兒跨坐在上面。看到幼兒爬上去,真是喜憂參半呀!一方面是覺得孩子的體能潛力無窮,往往是成人因害怕而侷限了孩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攀爬設備真的很高,下方又無防護措施,雖然教師事後有澄清孩子都會在教師的教導及認可下才能玩那樣設施,還是不免為孩子們擔心。可是我相信當孩子爬到上面時,一定會相當地有成就感,因為不但需要具備體力,還得克服心中的恐懼,值得嘉許!
(四)結束參訪
    很開心能有機會到宜蘭來參訪慈心中小學,看到開放、多元的優質環境及孩子們的特質,讓我對這所學校抱持著正向的觀感─快樂且充滿自信的成長,如同慈心中小學的教師說的:「成就每一個生命,讓孩子走在自己人生的路上」,雖然還沒有機會看到實際的課程教學,但我仍衷心地期盼將來我也能為自然、健康的教育盡一份心力,造福更多的孩子。

10/15 另類學校巡禮-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 小閔

 十月十五日  另類學校巡禮              幼碩二 許淑閔
                  地點:宜蘭慈心華德福中小學

環境簡介
進入慈心的校園,雖然就像是一般我們所看到的學校一樣都是灰灰的牆壁,但是在這裡似乎又增加了一點色彩,每個柱子上都塗這不同的顏色,從紅色系列、粉紅色到橙色、金黃色接著為正黃色、檸檬黃到藍色、紫色,就像是一個彩虹一樣呈現在你面前。穿越了中庭看到的是一片草坪,在草坪上的器材分別是多功能的攀爬架(monkey bar)以及一個爬竿,除此之外,還有學校歷屆三年級的孩子所搭設的汲水池、富有禪意的涼亭以及一個可供人爬山去觀看校園的小型瞭望台,這些建築物都是孩子在三年級上建築課時所搭建的。

除了這些能夠讓大家一眼就受到感動的建築物以外,學校的生態池更是充滿了許多感人的故事,生態池中的每一個植物,或是裡面的每一個生物都是代表這慈心的教師團隊對於宜蘭這片土地的用心,他們盡量種植屬於宜蘭的在地植物,哪裡有生態七的要被破壞了,他們就會想盡辦法去幫助這些物種找尋另一個棲地,所以也造就了現在的生態池中的物種是非常豐富的,而這些物種也都是生處在都市中的我們沒有聽湯老師仔細解說的話是不會了解的。

學校簡介及論壇
認識華德福教育是我從上學期就一直在做的工作,之前因為對於這方面的知是有些些許的涉略,所以當朝清校長在向我們簡介華德福教育的哲學背景以及在各年級學生的課程時,我是有很大的共鳴的,而這個共鳴的產生我想是與我之前所讀的書及我的舊經驗有些許的符合。在這次的簡報中我看到的是慈心的教師團隊如何將華德福教育落實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而其中許多課程的實施也是經過他們從一屆一屆的團隊中不對的揣摩,不斷的修正一直到今天這樣的面貌。在慈心的校園中我們也看到他們另外一項的努力,那就是他們嘗試的將中國的神話及名間故事融入在孩子的課程當中,讓孩子不僅是可以體驗西方世界的寓言及神話故事也能夠窺探中國歷史故事的浩瀚。

慈心華德福學校的教師團隊是一個相當自主學習的教師團隊,教師會在固定的時間進行教學研討,兒童個案研究及共同研讀華德福教育的書籍與史代納博士的思想,而這樣自主的教師團隊更是華德福學校的一大主力,不管是在台灣,或是其他地區的華德福學校,華德福學校校為教師治校,由教師所組成的團隊來共同管理學校以及處理學校的相關事務,而在台灣區的華德福學校也以此目標邁進,雖然礙於制度還是有職稱上的不同,但是本質上他們卻以教師治校為主要努力方向。

省思與感觸
會追求另類學校的教師、家長都是希望他們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不在只是為了學科上面的成績或是我們認為孩子應該要學會的知識,在這裡的家長與老師提供給孩子的是一個自由的環境,自由的學習,自由的體驗在他們週遭所發生的事物。

曾幾何時,我們的孩子對於週遭動植物的變化已不再有任何的驚艷,對於植物剛冒出的新芽或是新生命的誕生,我們的孩子好像對於這樣的東西已經免疫,或是視而不見,從他們的表情中我們可以感覺的到孩子是沒有睡飽,或是他們焦慮著今天學校的考試還沒複習完之類的瑣事,而生活的事物對他們來說卻不那麼的重要。

而我,也就是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我不會不敢承認說我害怕昆蟲,我害怕泥土,我的縫工不好,我不會編織,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在求學生涯不曾接觸過的,所以當我知道華德福教育的孩子對於這些工作都是非常上手的,而它們也是樂於體驗這些工作是我是非常的驚訝,驚訝於他們能夠這麼的融入生活中的事物,因為這所有的體驗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想要培養的是一個甚麼樣的孩子?一個身、心、靈都相當健全的孩子?還是一個只會背誦的機器?我想這都是直得我們好好思考的。

10/13 學習日誌-佳容

時間99.10.13   18:00~21:00 
地點:井塘樓101會議室
綱要:主題─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創建歷程
      主講者─張純淑校長(創辦人)、王智弘教師、邱奕叡教師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一、 聽講內容
(一)華德福理念之影片觀賞
   聽講前先以華德福教育的介紹影片作為活動的開場,影片中介紹了慈心華德福的教育理念,以及將幼兒學習的過程,如藝術的學習、優律思美的活動呈現給大家看。其中,有一段話述說了另一種教育本質觀─「教育不是為了讓一個人去適應社會而應學習什麼,而是發展一個人內在的潛能」。在台灣,教育最初的面貌已經扭曲變質,教育已經從學習知識,成為升學主義及階級再製的工具─著重分數、考試、等第的壓力,使孩子的可能性局限於智育,讓台灣的未來蒙上偏頗的價值觀。
(二)慈心華德福創建歷程
      張純淑女士是慈心托兒所的校長,該校尋覓了多種教學模式,期待能有好的教學品質,在教材與教法的迷失中,最後轉向了「開展人類內在自由」為教育目標的華德福教育。起初的轉變受到家長與教師的質疑與不信任,歷經艱辛的教學改革、專業課程及價值觀的調整,隨著2000年教育基本法的通過,成為公辦民營的教育實驗型態,繼續發展邁向健康的教育。如今,華德福教育在慈心十年了,有了清晰的教育理念、專業的教育團隊在支持著這間「還給教育一個生命本質」的自然學校。
(三)華德福教育之QA
演講後,張純淑校長及華德福的教師群針對大家所提出的疑問一一解答。問題層面包含了教育理念與未來展望、師資培訓與教師會運作、課程設計與評估、教育階段的銜接與競爭性、家長的期待等。聽著大家各個面向的提問,也激發我對華德福教育有更多的疑惑與深層的好奇,在與計有認知的衝突下,會需要時間去沈澱失衡、同化與協調過程。

二、 聽講心得
看完影片後我一直在思考教育、課程的意涵,應該是成熟論或是預備論,看重的是學習的本質或教育成就?注重個體的發展之餘,使否也能注重未來的發展性呢?華德福的教育,順應孩子的發展、著重其內心的健全發展,尊重孩子自然的天性。她未來會怎麼展現她自然的原貌?能適應這個勢利、充滿階級、不平等、具有壓力的社會嗎?這點我抱持著疑問。
我喜歡華德福教育帶給我的平和與自然,但是又如同一般家長,會擔心孩子錯失了什麼學習,而跟不上別人,但這僅是我初淺認知的觀感,可再深入探究。另一方面,現在政府制定了國小的課程大綱、學習階段也都有所評估、標準,這是可以看得見的標竿,也能知道幼兒的能力是否均衡地發展,又發展到什麼程度,然而,這樣齊頭式的教育、一致性的學習式無法彰顯幼兒的個別性,但仍然具有許多優秀的人才在社會上發光發熱,那體制內學校似乎也無不妥?兩者之間該如何權衡、取捨?
創建一所學校不容易,更何況慈心華德福學校是採用與主流體制相抗衡的教育模式,在台灣的教育框架下,以公辦民營的形式讓教育種子發芽茁壯,實屬難能可貴!我很敬佩張校長對真實教育的堅持,堅持著「對幼兒做對的小小事」,讓教育模式有不一樣的可能性及揮灑生命本質教育的空間。
   在問題中,我提出的是:「華德福教育的課程綱要依據、年齡階段課程差異性、評估幼兒學習狀況的方式為何?」據我所知,華德福教育是沒有課本的,全部由教師先行備課,以繪圖的方式在黑板呈現,並讓幼兒自行課本。因此相當好奇,教師是使用什麼教材為依據,去涉及符合幼兒發展的課程呢!?
我得到的回答是,學校的課程是依據幼兒的發展做階段性的安排,但是階段並非依照年齡或班級為單位,是以幼兒的個別性而不同,讓幼兒可以有屬於自己的學習進度。而在評估方面,慈心華德福是沒有紙筆測驗的,它是以教師對於幼兒的觀察做質性的紀錄,陳述幼兒一學年的成長與進步,供家長了解幼兒的學習進程。我相信幼兒在尊重人性的教育環境成長,可以得到內心的富足,但對於其課程與教學方式還是有不解之處,我很想知道華德福的課程,真的有辦法全面性地顧及幼兒的需求嗎?而這個問題,恐怕沒有任何一個教學模式能完全符合,我只能深切地給予期望,將來有機會進行更深層的探索與學習。

三、 學習反思
教育成就的意義重於生命本質的發展?
   一直不斷地在反思,人類受教育、工作以及生活的意義與彼此間的關聯性為何?乍看之下,目前教育著重於智育,學習的歷程變成了被動接受、認知、考試、分數的樣貌,強調功課好才能念好的學校,出社會才能得到好的工作,以賺取穩定的薪水,將來就會擁有好的生活品質。教育已經和教育成就畫上等號,大家都只看到的是結果,而沒有關切學習的歷程中,除了成就外,心靈上、潛能上是否有妥善地發展呢!
    如果教育與學習只是為了賺錢,但卻與興趣、喜好以及個人志向無相關,那麼就會失去了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一代影帝李連杰曾經在電視分享:「當我賺了這麼多的錢,有好的物質生活,但是卻不知道人生的價值在哪?」後來,他才決定投入社會公益,為世界盡一份心力。這也讓我思考,生活最初的本源並不是為了金錢,工作也不該變成我們全部的生活,而教育更不是一個工具,教育成就也只是前人賦予成功意義的框架罷了。唯有從內在去反思,生活的目標與個人價值,才能回歸到教育的本質上,讓孩子在充分的支持級良好的環境下去發展他自己,展現他的原始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