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99.10.15 9:00~15:00
地點: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
綱要:1.參觀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環境 2.教師綜合座談:學校的Q&A時間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一、參訪要點
(一)校園環境參觀
1.建築、教室環境:生硬中帶有柔和的色彩
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以下簡稱慈心中小學)整體教室建築的色調是灰色,與慈心華得福托兒所粉紅外牆有很大的不同。當初這棟建築不是為慈心中小學而蓋,又因鄰近水泥工廠,才形成這種外觀特色。縱然如此,教室內的牆面依舊有親師共同粉刷的色彩(每年級各有一種顏色),教室外的柱子上則有圖樣彩繪,顏色也和教室相呼應,不僅如此,樓梯扶手還是彩虹的色彩,為這棟生硬的建築物增添了活力。
不同於一般小學,這裡的建築外牆上還攀附著植物的藤蔓,據說這些植物會隨著時節不同,在樣貌及色調有明顯的改變,這可以讓孩子們體驗到四季的轉變。除了主要大樓外,又另外搭建了新的教學大樓,目前因施工而用綠色的鐵板圍了起來,完工之後,孩子們就會有更多教室可以使用。
2.戶外空間:寬廣而無邊際
慈心中小學是所沒有圍牆的學校,從馬路就可以直接走進學校,因此師長們會組成安全維護小組,固定巡視校園的安全。當從看似大門的入口走進學校時,也沒有看到學校的招牌或是名稱的標示物,不會讓人覺得來到了學校。
教室的建築和戶外空間是用平緩的階梯連結的,沒有明顯的分界點,戶外就是廣大的草地、樹木及獨特設計的遊具,但竟然沒有看到最常見的操場!學校中反而多了與地下抽水設備結合的沙池區、自然生態觀察區、供孩子耕種的水田、搭建石屋、木屋…等地方,而且水田、小森林、涼亭等還是由三年級的孩子一起共同建構的。
3.幼生活動:不侷限性質的自由活動
慈心中小學只有兩次下課時段,每次長達三十分鐘,因此有看到成群孩子們在戶外遊玩的情形。孩子們分別在放風箏、吹奏樂器、攀爬登高的遊具、在木製的涼亭聊天、打籃球、打排球,每個孩子都在忙於他們的事。他們活動範圍很廣,在” 2.戶外空間 ”所提到的場所都可以去,幼兒們主要會在廣場處活動,但也不全然僅聚集在這幾個設施區,而是分散於學校的各處。
就近觀看幼兒時,我注意到大多數的幼兒臉上有彩色的圖騰,本以為是為萬聖節或是慶典的活動,後來得知幼兒們上午有進行路跑活動,那是在路跑前繪製的。有些幼兒是自己動手畫的視覺系造型,有的則是由教師協助在臉上畫的國旗樣式。
4.享用餐點
慈心中小學倡導吃素,餐點的食材是採用有機、當令的蔬菜,健康的飲食並且愛護地球,除此也鼓勵家長為孩子帶便當,讓孩子可以體會父母親的愛心。今天中午也在此用膳,吃到糙米飯、青菜、炒豆腐、奶油香的玉米及苦瓜湯,大家都把飯菜吃得一乾二淨。在洗碗方面,則是用去環保又天然的茶粉,取代洗碗精、洗滌濟,效果依然不減。
(二)教師綜合座談:Q&A時間
此段時間由慈心中小學創辦人、校長、老師三人代表學校出席教師座談會,先進行學校的經營理念、課程綱要、師資培訓、學習流程、慶典活動等的介紹,再請同學們針對學校或今日的參訪中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提問。在問答過程中,勾勒出慈心華德福的教學圖像,僅舉列數點如下:
Q1. 主課程的設計依據、進度及教材為何?
學校的課程架構是以人智學的意志(身)、情感(心)、思考(靈)為主要思想,課程內容經由年段會議統籌、教師討論後,依據幼兒的發展,並考慮本土化後而訂定。教師上課的階段性會依照幼兒的發展及需求做調整,上課前會先將課程的內容,以繪圖的方式畫在黑板上,再請學生畫到自己的工作本上。而主課程是帶狀式的連續課程,可分為本國語文、數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與環境、身心發展與健康、外語、藝術及其他。 Q2. 教師評量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為何?
學校沒有紙筆測驗,教師在課程與學生互動時會去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以文字記錄,在暑假時撰寫整年度的質性評量,家長也可以從中認識孩子在校的學習歷程,看到孩子各個面向的成長與改變。
Q3. 師生比例為1:25~28,如何兼顧?
在德國華德福學校的師生比是1:38,慈心中小學教師可以兼顧每個孩子的方法是,在睡前會回顧班上的每一位學生,想著班上活潑的孩子、安靜的孩子、發問的孩子…,去反思和他們之間的互動及對話,是否有疏失與不洽當之處,隔天上課時全面顧及與每位孩子的互動。
Q4. 教師會的組成成員?
慈心中小學是由教師團隊治校,而教師會的成員即是學校的教師,之間會相互推派代表,以組成教師會。
二、參訪心得與反思
(一)教室多變的色彩:孩子的觀感為何?
一般的教室都是白色的牆壁,就我個人感觀認為,白色的反射效果佳,相對也能較省電,但就是像醫院一樣,充滿著冷硬的色調。好幾年前,家裡在重新裝潢時,母親問我和哥哥希望房間的牆壁是什麼顏色,當時我們分別選擇了淺粉紅與淺綠色。完工那天,我進到房間時,顏色的轉變帶給我全然不同的感受,整個人被粉紅色包圍是相當愉悅的,有一種溫暖、幸福的味道。然而,我想華德福教室牆壁的顏色,也會具有相同的效果,不同的色調帶給孩子不一樣的感受。
但我疑惑的是,每位幼兒都能夠接受教室的色調嗎?我知道男、女生對於顏色會有刻板的印象(就如同當時我哥哥選擇了粉綠色),總會有喜歡或不喜歡某些顏色。因此,我好奇在慈心中小學就讀的男生們,對於教室是粉紅色的觀感是什麼?他們會喜歡在這麼”女性色調”的環境上課嗎?又或者,其實這些孩子在托兒所時期就已經是在慈心華德福就讀,自然也沒有性別與顏色對應的刻板印象了?在每個年級轉變的同時,教室的顏色也會隨之轉換,不曉得教室的顏色對於幼兒的心裡是否有影響呢?接受、排斥、喜愛或厭惡,教師又是怎麼引導孩子去認識、接納環境的氣氛呢!我想這是我可以持續去探討的方向。
(二)孩子不怕生的特質:是好是壞?
我是喜歡幼兒的,因為幼兒帶給人天真、活力的朝氣感,往往會在相處時也感染到愉悅的氣氛。然而,慈心中小學的孩子們具有三項特質─熱情、親切、不怕生。在參訪戶外活動區的過程中,不時有機會與孩子們接觸,僅稍微駐足,就有孩子問到:「你要找誰?你要做什麼呢?」。讓我訝異的是,他們對人似乎存在著相當的信任感,不會害怕與陌生人接觸,即便對象是個大人,也能侃侃而談呢!記得曾到爸爸的朋友家作客,然而爸爸朋友家的小孩卻顯現出相當退縮的樣貌,這兩者之間有極大的反差。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非就讀華德福的孩子就是冷漠的,或許這差異是受到個人特質、家庭教育、當下所處的情境及彼此的關係才產生如此影響。
我好奇的是,在慈心中小學的教育下,平時相處的老師、孩子、家長甚至來賓都帶有善意,孩子們是受到保護的,所以與他人接觸是很自然且安全的。然而,教師在平時是否也會教導有關安全的知識呢?不然,將來在社會上或者是平時的待人接物時不會因此受到傷害嗎?如:幼兒對陌生人都不會排拒,反而會親近,那安全的問題是否會是讓人擔憂的呢?又或者孩子會因地制宜,所以這擔憂其實是無意義的?我想,會有這樣的疑慮是來自短時間的觀察及片面的了解,可能會產生誤解。
(三)戶外環境設置:寬廣、挑戰性、多元化!
慈心中小學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操場,在此為我們導覽的教師提問「操場的功能是什麼?」,大家紛紛提出升旗、跳舞、跑步、比賽…等,在大家深探後發現,從事這些活動不是非得需要操場!若要說在跑道上跑步才不會傷害腳,那也不盡然是對的,因為土壤、草地也可以減緩壓力,況且高低不平的地,才能讓幼兒學習怎麼調適步伐與速度,以增進身體的和諧性。
在免除操場的設置後,盡收眼底的是一片的綠地與樹木,並且多了很多可應用的空間,這是台北學校難以享有的,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慈心中小學很多好玩且獨特的設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高於一層樓的攀爬設備,下方是可攀爬的鋼管,當爬到頂端時有橫木可以讓幼兒跨坐在上面。看到幼兒爬上去,真是喜憂參半呀!一方面是覺得孩子的體能潛力無窮,往往是成人因害怕而侷限了孩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攀爬設備真的很高,下方又無防護措施,雖然教師事後有澄清孩子都會在教師的教導及認可下才能玩那樣設施,還是不免為孩子們擔心。可是我相信當孩子爬到上面時,一定會相當地有成就感,因為不但需要具備體力,還得克服心中的恐懼,值得嘉許!
(四)結束參訪
很開心能有機會到宜蘭來參訪慈心中小學,看到開放、多元的優質環境及孩子們的特質,讓我對這所學校抱持著正向的觀感─快樂且充滿自信的成長,如同慈心中小學的教師說的:「成就每一個生命,讓孩子走在自己人生的路上」,雖然還沒有機會看到實際的課程教學,但我仍衷心地期盼將來我也能為自然、健康的教育盡一份心力,造福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