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99.10.13 18:00~21:00
地點:井塘樓101會議室
綱要:主題─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創建歷程
主講者─張純淑校長(創辦人)、王智弘教師、邱奕叡教師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一、 聽講內容
(一)華德福理念之影片觀賞
聽講前先以華德福教育的介紹影片作為活動的開場,影片中介紹了慈心華德福的教育理念,以及將幼兒學習的過程,如藝術的學習、優律思美的活動呈現給大家看。其中,有一段話述說了另一種教育本質觀─「教育不是為了讓一個人去適應社會而應學習什麼,而是發展一個人內在的潛能」。在台灣,教育最初的面貌已經扭曲變質,教育已經從學習知識,成為升學主義及階級再製的工具─著重分數、考試、等第的壓力,使孩子的可能性局限於智育,讓台灣的未來蒙上偏頗的價值觀。
(二)慈心華德福創建歷程
張純淑女士是慈心托兒所的校長,該校尋覓了多種教學模式,期待能有好的教學品質,在教材與教法的迷失中,最後轉向了「開展人類內在自由」為教育目標的華德福教育。起初的轉變受到家長與教師的質疑與不信任,歷經艱辛的教學改革、專業課程及價值觀的調整,隨著2000年教育基本法的通過,成為公辦民營的教育實驗型態,繼續發展邁向健康的教育。如今,華德福教育在慈心十年了,有了清晰的教育理念、專業的教育團隊在支持著這間「還給教育一個生命本質」的自然學校。
(三)華德福教育之Q&A
演講後,張純淑校長及華德福的教師群針對大家所提出的疑問一一解答。問題層面包含了教育理念與未來展望、師資培訓與教師會運作、課程設計與評估、教育階段的銜接與競爭性、家長的期待等。聽著大家各個面向的提問,也激發我對華德福教育有更多的疑惑與深層的好奇,在與計有認知的衝突下,會需要時間去沈澱失衡、同化與協調過程。
二、 聽講心得
看完影片後我一直在思考教育、課程的意涵,應該是成熟論或是預備論,看重的是學習的本質或教育成就?注重個體的發展之餘,使否也能注重未來的發展性呢?華德福的教育,順應孩子的發展、著重其內心的健全發展,尊重孩子自然的天性。她未來會怎麼展現她自然的原貌?能適應這個勢利、充滿階級、不平等、具有壓力的社會嗎?這點我抱持著疑問。
我喜歡華德福教育帶給我的平和與自然,但是又如同一般家長,會擔心孩子錯失了什麼學習,而跟不上別人,但這僅是我初淺認知的觀感,可再深入探究。另一方面,現在政府制定了國小的課程大綱、學習階段也都有所評估、標準,這是可以看得見的標竿,也能知道幼兒的能力是否均衡地發展,又發展到什麼程度,然而,這樣齊頭式的教育、一致性的學習式無法彰顯幼兒的個別性,但仍然具有許多優秀的人才在社會上發光發熱,那體制內學校似乎也無不妥?兩者之間該如何權衡、取捨?
創建一所學校不容易,更何況慈心華德福學校是採用與主流體制相抗衡的教育模式,在台灣的教育框架下,以公辦民營的形式讓教育種子發芽茁壯,實屬難能可貴!我很敬佩張校長對真實教育的堅持,堅持著「對幼兒做對的小小事」,讓教育模式有不一樣的可能性及揮灑生命本質教育的空間。
在問題中,我提出的是:「華德福教育的課程綱要依據、年齡階段課程差異性、評估幼兒學習狀況的方式為何?」據我所知,華德福教育是沒有課本的,全部由教師先行備課,以繪圖的方式在黑板呈現,並讓幼兒自行”畫”課本。因此相當好奇,教師是使用什麼教材為依據,去涉及符合”幼兒發展”的課程呢!?
我得到的回答是,學校的課程是依據幼兒的發展做階段性的安排,但是階段並非依照年齡或班級為單位,是以幼兒的個別性而不同,讓幼兒可以有屬於自己的學習進度。而在評估方面,慈心華德福是沒有紙筆測驗的,它是以教師對於幼兒的觀察做質性的紀錄,陳述幼兒一學年的成長與進步,供家長了解幼兒的學習進程。我相信幼兒在尊重人性的教育環境成長,可以得到內心的富足,但對於其課程與教學方式還是有不解之處,我很想知道華德福的課程,真的有辦法全面性地顧及幼兒的需求嗎?而這個問題,恐怕沒有任何一個教學模式能完全符合,我只能深切地給予期望,將來有機會進行更深層的探索與學習。
三、 學習反思
教育成就的意義重於生命本質的發展?
一直不斷地在反思,人類受教育、工作以及生活的意義與彼此間的關聯性為何?乍看之下,目前教育著重於智育,學習的歷程變成了被動接受、認知、考試、分數的樣貌,強調功課好才能念好的學校,出社會才能得到好的工作,以賺取穩定的薪水,將來就會擁有好的生活品質。教育已經和教育成就畫上等號,大家都只看到的是結果,而沒有關切學習的歷程中,除了成就外,心靈上、潛能上是否有妥善地發展呢!
如果教育與學習只是為了賺錢,但卻與興趣、喜好以及個人志向無相關,那麼就會失去了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一代影帝李連杰曾經在電視分享:「當我賺了這麼多的錢,有好的物質生活,但是卻不知道人生的價值在哪?」後來,他才決定投入社會公益,為世界盡一份心力。這也讓我思考,生活最初的本源並不是為了金錢,工作也不該變成我們全部的生活,而教育更不是一個工具,教育成就也只是前人賦予成功意義的框架罷了。唯有從內在去反思,生活的目標與個人價值,才能回歸到教育的本質上,讓孩子在充分的支持級良好的環境下去發展他自己,展現他的原始樣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