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佳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佳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11.24演講:我如何成為一位另類學校教師-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11.24   18:00~21:00 
綱要主題─我如何成為一位另類學校教師
         主講者─王智弘老師
一、聽講內容
(一)成為另類教師的契機─籌劃辦學
            智弘老師是機械背景出身,由於對教育的興趣、憧憬,認為可以透過教育改變一點世界,因此毅然決然進入研究所就讀。學習時經由馮朝霖老師的<教育哲學專論>一書,對於教育理論、理念的眼界大開─原來教育有這麼多形式,但認識的同時也對台灣的教育,只是為了飯碗而教書的教師們感到失望,也因此沒有修教育學程。
         在慈心華德福小學校長張純淑的演講中得知教育的新圖像,起初,對此是抱持懷疑且不認同的態度,但在認知到人智學的理念,並受到馮教師、倪老師的鼓勵下,應邀成為慈心華德福國中的行政籌辦人員,負責籌備國中、接洽國外的學者,並且學習華德福的知識。和家長一起開會、寫計畫、做研究及募款中,中學計劃書終於通過教選會的核准,成立了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學,而後受到大家的推崇、力邀之下,成為第一屆的七年級導師。
(二)對另類教育、教師的圖像─真善美
智弘老師對另類教師特質的定義為不願妥協現有教育體制的夢想者、堅持者,他認為現實中沒有完美的學校、教師,因此需要透過不斷地挑戰與改變,才能證實理想的教育是真實存在的。另類教育學校肯定了教育的真善美、教育的正向價值,使孩子們可以用自己生命的頻率生活著。
    (三)另類學校、教師QA
1.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如何將人智學落實在教學中呢?
智弘老師有開過國中的補習班,對於人智學的理念一直都抱持著懷疑及批判性的角度去審視,希望能以開廣的視野去理解人智學。雖然智弘老師沒有另類學校教師的教學經驗,就接下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學第一屆的導師,但他認為沒有人是做足準備後才開始當教師的,且總是要有人去執行,去帶領這些孩子成長。
2.您對於有人評論華德福是封閉的教育型態有何觀感?
因為華德福教育的色彩是很鮮明的,很容易會受到沒有深入了解過的人之誤解,然而一旦投入,便能體會到人智學教育的浩瀚。在慈心華德福,教師、家長們是可以很真誠地對話,能以面對現實卻不失去理想的態度、懷抱著對孩子的愛投入教育,而不是只是為了表面的知識做學習,教師們可以做真正的教育,呼應孩子生命歷程的需求。
教師小組、家長會都是學校的重要力量,支持著被視為理想的教育,我們不能要求大家都認同這個教育,只能以務實的面向來展現成果。
3.成為一位華德福教師,是對於當今教育體制的反彈?
          對於當今的教育系統,智弘老師不否認體制內學校的存在性,但同時也聲明體制內學校的教育、升學主義等,確實是有不妥之處。現今的教育充斥著宿命論,使得在教育中處於弱勢的、成績低下的孩子往往被某些教師所踐踏,失去對於學習的熱誠。然而,他認為教師應該是很美的工作,可以陪伴著孩子成長,看著他們學會獨立、思考、成熟。最後他在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學證明了,理想的教育是可以真實存在的,而人也能以人的姿態重新被看見,而非是教條式的探索。因此,只要活著,就一定能為世界做一些改變!
二、聽講心得
(一)一位另類教師對教育的態度─面對現實卻不失夢想與希望
              智弘老師分享自己學習、教學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於教師的定義,一個老師對孩子們來說,應該是陪伴、鼓勵、成長推手的重要角色,而不僅止於教書、傳遞知識。教師必須要具備對人、對教育、對社會的熱情,不是被社會框架、教育體制、教學環境所侷限,而失去了教育的意義。我似乎重新看到教師這份工作的真實原貌,教育是國家的大業,身為第一線的教師是有責任支撐、改變教育的樣貌的。
             「教師是一份很美的工作」,這句話一直烙印在我的心中,過往我一直嚮往成為公幼教師,著重的首要條件是穩定且優渥的薪水,曾幾何時教師對我而言渺小得只剩下溫飽的價值?我感到很慚愧,教育工作的價值不該只是建立在金錢上,而流失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愛、關心、付出的力量。對於智弘老師的教學態度、家長們對真實教育的重視,我相當地敬重與佩服,都是因為他們,慈心華德福這個理想教育的學校才會出現,我試想,倘若每位教師都能從小我展現對教育生命的熱誠,整個社會勢必會完全改頭換面。
(二)理想的教育是可行的─事在人為!
       教育的形態很多,我也從書本上的理論見識到許多學者的教育理念,然而在這次的演講中又深刻地感受到人雖然渺小,卻有無限的潛能。一群老師、家長的力量竟然也可以推行別於現存的教育理念,進而興學,創造出有別於嶄新的學習環境!我覺得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挑戰的精神,在社會的框架外,華德福教育勢必會受到四面八方的檢視與批判。但是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在衝突與不和諧中找到平衡點!然而,我認為不需要全面地去贊同或推翻某種教育模式,因為沒有絕對完美的教育體制,只要我們有教育心,不管是處於何種教育環境,人人都可以成為另類教師 而我也期許自己,不論是在體制內或體制外,都能以真摯與熱誠的心去從事教學,以一己之力為社會、學生們做有意義的事。
三、學習反思
(一)讓每間學校都成為另類學校
經由這場演講後,我體認到的是,另類教育學校確實是個提供教師們一展長才的教學環境,但是不代表有別於現今體制想法的教師,就一定要成為一位另類學校的教師,脫離現在的教育場域。我思考著,當這些有教育夢想與希望的教師離開,去創造自己的教育伊甸園,這或許是好的、理想的開端,但同時的,不是每位孩子都那麼幸運,能有機會去就讀另類學校就讀。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中,一定都有等著被另類教師幫助的孩子們,我認為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要被不健全的教育所殘害,成為教育體制下的淘汰者與失敗者。有理想、熱血的教師們所肩負的責任,就是要在教育環境中塑造給孩子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孩子在任何學校中都能去全面發展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二)喚回自己對教育的熱情
                        之前有聽過<56號教室的奇蹟>的作者雷夫‧艾司奎的演講,他將教育視為終身的事業,沒有所謂的退休與否,因為他熱愛著教育,與孩子們共處、學習、成長。他讓孩子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不厭其煩地教導孩子,在那場演講中,我深受雷夫老師的精神所感動!又曾經在一堂課中,有老師分享著「我們該慶幸自己是個幼教人」,我將之與雷夫老師的精神連結,延伸了教師的新圖像。教師們應該對自己的工作保有神聖的觀感,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擁有無限可能與希望的孩子,教師不能僅止於單向的知識傳輸,我們都要更用心去關照每個孩子,去理解、關心、注意、支持需要我們協助的每個生命個體!教師,是一個關於人的偉大事業!

11.22日誌:教育制度探討‧溫暖的光與心-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 11.22   14:00~17:00
地點:井塘樓3F研討室
綱要1.濕水彩之燭台製作
             2.觀賞影片─探討不同教育制度的美
一、學習內容
(一)製作燭台─內心萌發的力量
    11/1的課程,我們畫了華德福教育藝術課程的濕水彩畫,再將畫作塗油(沙拉油、橄欖油)靜置陰乾後,畫作便呈現半透明狀態,今天的課程就要以畫作為製作燭台的素材。
    燭台必須要以正方形的紙折成的,然而我們是用八開的圖畫紙繪製(長方形),所以就要選擇畫作中想要選用的部份進行裁切。我們先觀看倪老師的燭台成品,那是一個類似蓮花座的紙盒,上面有著豐富的色調,當老師將成品回復成最初的紙張,上面佈滿著許多的線條,而我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一步驟一步驟的折出需要的線條。老師強調,每個折線要折出他清楚的立體感,在成形時才會比較好折,成品也能有俐落的線條。後來,老師還讓我們在燭台中放置小蠟燭,燭台就散發出微微的光線,使教室充滿著黃色的光輝。
    折的過程中,我感到當下的情緒是急促的,希望快點完成這個成品。不知道是求好心切又或者是情緒使然,也因此,就沒有將線條折出立體感,導致我做出來的燭台,少了一種堅強、俐落的感覺。但就在點上蠟燭時,我靜靜地看著燭台散發的光,會因不同畫作而有別,整體而言大家的燭台色調屬於溫暖的色系,使人有舒服、放鬆的感覺。後來,我回家後又再折一次燭台,我發現在折的過程中,我從中學習到要仔細地、全新地投入,內心也逐漸地平靜、穩定下來,體驗到美的存在,或許這就是藝術所帶來的力量吧!
(二)教育制度的差異與審視
課程中,觀看了國外華德福教育的影片,影片中呈現了華德福教師與孩子互動的情形,以及他們對於華德福教育理念的闡釋。如:華德福教育把教室營造成家的形象,孩子在那邊不是純粹地上學,學習書本的知識與讀寫算,而是去模仿、學習日常的生活技能。教師對幼兒來說像是個母親或父親的角色,對他們是充滿愛與關懷,不是教師對學生的上對下關係。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師在教室用熨斗熨燙衣服,而孩子拿著小的熨斗模型,在大掛布上做出熨燙的動作。學生從教室中,還會學習切食物,為自己準備點心。
我對於在華德福教育模式中學習的幼兒的能力感到驚嘆,為什麼相同年齡層的孩子,台灣的父母、教師似乎都以代勞的方式讓幼兒當個小少爺、小小姐,似是深怕孩子受傷或做不來。不同的教育制度會對孩子有不同的期望,進而栽培出不同能力的孩子,從影片中可以得知,幼兒的能力是源自於教師的相信與機會的給予,只要我們願意,孩子是可以達到的!只是,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是否有放手讓孩子去學習的可能,這仍是未知的變數與挑戰。若我有小孩,我定會從小培養他自主、負責的習慣,並給他嘗試的機會,以使孩子能相信自己的能力,成為一個有自信的個體。

二、學習反思
◎教育觀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難解!          
    為何同樣都是人類,東、西方教育的價值觀卻相差這麼遠呢?西方不著重於學歷,反而強調的是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但台灣的技職體系卻是考試成績較低的孩子讀的。我初淺的認為是受到諸多傳統文化、經濟物質水平、教育環境品質等因素的影響,如:台灣所重視的是高學歷文憑,孩子們需要藉由考試、念書的途徑,舖設未來工作的道路,也造就了升學主義,因此家長能不擔心、事先為孩子的學習做準備嗎?在害怕自己的孩子會輸給他人的情形下,而拼了命地要讓孩子學東西,增加他們的競爭力,痛苦的還是孩子。資本主義不停的作祟,孩子的成長歷程被定格了,沒有快樂的童年,現在的努力就是為了二十年後的幸福!或許有人認為是值得的,穩定的生活、優渥的薪水,看似艷麗卻累積了許多的犧牲。到底,我們要孩子的生活是為了什麼目的呢?人的一生所追求的價值難道是以錢作為定奪嗎!我很不認同,但也不能否認金錢確實是生活必須具備的。
    我很徬徨,若我讓孩子接受了健康的教育,讓他們在充滿真、善、美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很健康、有自己的興趣與方向,可是學習過程的轉銜期間會感受到變異的苦難,(如從體制外學校轉到體制內學習),那麼我們一直所堅持的對的教育、健康的教育,到頭來仍要跟社會的標準妥協,這不是相當矛盾嗎?理想的教育到底要怎麼去推行,以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呢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11.10演講:世界另類教育的發展與展望-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11.10   18:00~21:00 
地點:井塘樓101會議室
綱要:主題─Alternative School, their Topics, Power and Weaknesses-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German Examples. 世界另類教育的發展與展望
            主講者─Prof. Rainer Kokemohr
一、聽講內容
(一)另類教育學校 -華德福
Kokemohr教授介紹了華德福教育課程,華德福教育是每七年為一階段的連續課程,並且,並且融入了優律思美的設計,讓身、心、靈可以交互作用,達到平衡。接著,教授闡述另類教育學校在德國的發展,其強調華德福教育在德國已經是具有系統的教育體制,而非另類教育的一環,且在德國,各種各樣的另類教育課程,已經慢慢可以在一般學校中找到,並且得到政府更多的照顧。
(二)另類教育的問題意識
1.課程不需隨時代變遷而改變?
                時代不斷地在變遷,百年前所設計的理想課程,對於現代、未來社會的幼兒來說,是適合、實用的嗎?華德福教育所主張的不使用工業性物品,如:不讓幼兒玩塑膠玩具、看電視等,但幼兒生活中是充斥著科技,不可能將之完全分離。因此,沒有絕對理想的學校,但我們仍須了解幼兒早期生活的完整性是必要的。
      2.華德福學校和社會是孤立的?
                華德福教育不是屬於體制內的學校,在教育資源上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使得力量有限,無法擴及照顧到更多的孩子。就現況而言,當幼兒有出現不適應、反社會的行為,則有另一條自由發展的教育道路,待其成熟後仍是可以回歸社會,不會形成孤立、抵制的現象。倪老師強調,只要孩子的身心靈是健康的成長,未來面對不同的環境皆有能力適應。
      3.台灣華德福教育的問題為何?
        台灣的華德福教育是複製了國外的華德福模式,然而,Kokemohr教授建議,當使用華德福史代納模式、理念的同時,也要因應孩子、社會去做修改,以符應台灣文化的考量,非一味地受限於框架之中。然而,
    (三)另類教育學校的教師圖像
1.教師是學校的模範
     教師要如何成為幼兒的模範,且要成為怎麼樣的模範呢?華德福教育的教師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也很少生氣,他們和幼兒一起生活八年,展現出和平與和諧的態度,能給幼兒在情緒上良好的示範。
2.教師需要時常省思
    我們身處的環境並非理想的世界,除非我們試圖去打破現有的規範與框架,但是若無法推動,僅能就現狀進行改進與調整。因此,另類教育學校的教師,要時常去反思、審視自己是否有不洽當或是失敗之處,而非自視甚高不求進步。

二、聽講心得
(一)「教育」只有適不適合,沒有所謂最好的!
              Kokemohr教授以”what’s the best education?”的問句作為演講的開頭,這也讓我反覆思索著,到底哪種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要以崇尚自然、快樂,讓幼兒能以人為本質的生活著,或是,學習、考試以適應社會的現實標準呢?想當然耳,每種教育方式的背後都有其基礎理論與觀點,正反兩面的影響都會存在,我們是很難去兼顧或判定最好的定義,而這個標準應該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視個人的特質、學習風格而有所不同。
(二)教育不是複製的產業,須富有生命與彈性。
              在演講中,我體會到教育不能以一成不變的方式去教育幼兒,在教育中,我們應該要賦予教育生命力與能量,隨著時代、各國民情做調整與修正。如:華德福教育當初是在工業革命的時代背景下萌發,所以提倡使用天然的素材作為幼兒學習、玩樂的物品。然而,我也認為或許自然的素材對幼兒來說,是真實的、實際且自然的,但是生活環境中是難以避免科技、工業化的物品,其便利性與必須性常會左右選擇。再者,幼兒是否會因沒有接觸而產生物極必反的現象呢?(如:學校、家裡都不能看電視,到親戚家看到電視時,就無法停止地一直看)這些我無從得知,但我認為可以適度地去做調整,不用一味地去否定工業化所帶來的好處。相對的,「華德福教育」不會是一個制式化的框架,當我們在使用的時候,要時常保持著反思的精神,懂得去應用並融入於整個社會,才不致於與社會有隔閡與脫節的可能產生。
三、學習反思
華德福教育是教育中的溫室嗎?
  在研究所的學習歷程中,常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觀點,其中最大的衝擊點就是有關「華德福教育與體制內教育」間的比較和對立性。在修了華德福教育專題研究,便展開了對華德福教育的探索。就我觀察到的華德福教育教師們與幼兒的對待關係,似乎都是溫柔、和氣的,所謂強烈的情緒,如恐懼、憤怒、衝突等似乎都不存在!我很驚喜這個善待、尊重幼兒的理想教育環境,教師們以穩定的情緒教學、應對,幼兒們也都樂於在學校學習、生活,因為在那裏沒有負面的影響、與壓力,使孩子們能非常快樂的學習
然而,一般體制內教育的學校,雖已經有法律明令禁止了打罵、體罰教育,但是考試、成績比較、競爭的壓力仍舊潛伏於學校中,大部分的學生很難從中得到樂趣,反而接受到許多的挫折與壓迫!在兩種教師對待幼兒的方式中,我卻反思著,難道使幼兒接受到壓力是不洽當的嗎?我認為對人來說,適當的壓力是可以使自己更加成長的,不滿足、不安於現狀,才會繼續追求夢想與卓越!在面對挫折跟壓力下,也能增進挫折忍受力、學會轉換與調適情緒,到了社會也能更加的圓滑與適應,由此點而論,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相較下,華德福學校的學生沒有經歷這種過程,是否能面對社會的現實與挑戰性呢?會不會因此容易受挫呢?
自己是在體制內教育成長的學生,回顧10幾年的歷程,再與華德福課程做比較,我不否定也不後悔接受體制內教育帶給我的影響,但是仍對華德福教育的美好有所嚮往,若能有再次選擇的機會,我會希望在華德福教育中成長茁壯,並且證明華德福教育的孩子不是溫室裡的花朵。

11.8參訪:愛上半天的慈心華德福托兒所-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11.8(一) 8:30 ~ 12:00
地點:宜蘭慈心華德福托兒所-白雲班。
綱要:進班觀察華德福教育的課程活動。

一、觀察要項
(一)班級資料:
  1.人數:16人,今天10人到班(55女)。
  2.年齡:3~5歲幼兒(混齡)。
  3.教師:李淳伊(1987),師大人發系畢,已在華德福任教一年。
(二)活動內容:
  1.手工活動(8:30~9:00
  一來園先做手工活動,該班每天都做的都不同,如:星期一做蜜蠟、星期二做濕水畫。幼兒圍在桌子旁邊,在教師的陪伴、示範及引導下,安靜地握著蜜蠟,溫熱後再加以塑型。做完手工活動後可以自由從事其他的教室活動,如:繪圖、扮演、戲劇遊戲。
2.點心時間(9:00~9:20
  在教師切好水果後,會邀請全部的幼兒,不論幼兒正在從事什麼樣的活動、遊戲,都先放下手邊的事(不需要收拾玩具),洗手後自己夾水果享用。用完水果後,由幼兒自己洗盤、叉,然後歸位。
3.活動時間(9:20~9:50)、
  用完水果後繼續點心前的活動、展開新活動或投入其他幼兒的活動。
3.廁所、收拾(9:50~10:10
  教師請幼兒先穿鞋並坐在鞋櫃上等待。此時,教師會先將教室內的大項的物品收拾,如:木頭架、椅凳等,再用唱歌的方式帶著幼兒排隊走到廁所。廁所完,教師請幼兒們一起將玩具分類、歸位,和幼兒共同折布,折布時會用唱歌的方式唱出摺疊的步驟。
4.晨圈時間(10:10~10:20
  幼兒先坐在椅子上休息,教師用唱歌的方式,一一唱出每個幼兒的名字,幼兒和教師會手牽手圍成一圈,一起唱他們所學的祈禱詞、讚頌歌。其內容多與感恩、季節、愛相關,時而歌唱時而隨著詞語內容做相對應的肢體動作,如:和朋友作揖、擁抱。
5.戶外遊戲(10:20~11:20
  戴上帽子後,教師請幼兒兩兩牽手排隊,帶他們到戶外玩一個小時。戶外有鞦韆、網架、沙子、鍋子、鏟子,可供幼兒伸展大肌肉及進行自然觀察的活動。如果戶外遊戲時有弄髒衣服的話,回教室後會換上乾淨的。
 6.故事時間(11:20~11:40
故事講述前,教師會撥彈小豎琴,並且點蠟燭,幼兒以半圓形的方式圍坐在教師前方。故事是由教師直接口述的,並未使用任何繪本或圖片,結束亦無針對故事內容做討論,而僅撥彈小豎琴,並請一位幼兒將蠟燭熄滅。
7.用餐時間(11:40~
    園所提供的是有機的蔬果、素食,供幼兒們享用。今天吃的是酢醬麵、青菜跟蘿蔔湯。


二、觀察心得
(一)教師展現的特質─溫柔、穩定、正向且充滿愛
        在半天的觀察下,我發現教室對於幼兒講話時的態度、語氣、音量、用詞都是相當溫和且肯定的,如:當有三位幼兒一起玩同一座鞦韆時,是相當危險的,但教師沒有帶有強烈的情緒或大聲指責幼兒,反而重複地跟幼兒說;「最多只能兩個人玩,不然樹爺爺會受不了喔」。然而,幼兒當下是聽從教師的話,但過了一會兒又三個人一起玩,教師仍再次重複提醒,請幼兒去玩別的盪鞦韆。
        教師的反應讓我很驚喜,她沒有在其中加入負面的情緒,亦無走到幼兒身邊去制止,反而是很慎重地以言語告訴幼兒正確的玩法與觀念,後來事情也和平地解決。老師不是讓幼兒只留意到「太多人盪鞦韆,老師就會生氣」的意識型態,取而代之的是「太多人一起盪鞦韆,會不安全、樹也會承受不了」。這讓我意識到,當幼兒做錯事情或違反規則時,要讓幼兒知道錯的原因為何、下次要如何改進、怎麼做才是對的。對事不對人、不帶情緒地處理事情,我想這些特質是所有教師該具備的。
(二)教師以唱歌的方式表達、帶領幼兒─令人愉悅
        之前就有耳聞,華德福的教師會用唱歌的方式融入教學課程、師生互動中,今天終於見識到了!不同的節奏與旋律一唱出,幼兒似乎就能注意到,進而做出相符的反應動作。如:教師以歌聲唱出「開始排隊洗洗手,洗完手來吃點心」,幼兒就會放下手邊的玩具,直接去洗手。
        我猜想,並不是平常的講話方式不好,而是因為音樂是柔和、有節奏、漸近地傳出熟悉的音調,所以它不會被融入在背景音或其他幼兒聲音中,能讓幼兒有效地接收到教師的訊息。另一方面,歌聲的傳遞也不會讓專注於工作幼兒,被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到。我也慢慢習慣且喜歡上這種特別的互動方式,希望以後教學時也能傳遞舒服、溫馨的感覺給幼兒。

(三)混齡幼兒的學習互動情況─溝通、互敬、合作
        以往觀察幼兒時都是同齡性質的班級,而這班卻是混齡的。先前對混齡班的想法是,幼兒的能力差異大,在課程上會難以協調、相處也會有衝突,且年幼的會受到年長的幼兒欺負。然而,在這間華德福教室中,似乎無法與我的觀感作連結─沒有任何困擾!
我注意到混齡班級的好處,如:年長幼兒的溝通技巧較優,對於常規也熟悉,因此可以穩定班上的學習氛圍,在和年幼的幼兒相處時,也能間接培養領導、照顧與關懷的能力。在教師的班級經營中,是一股重要的力量!相對而言,年幼的幼兒可以年長者作為楷模,學習他們的行為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如:幼兒A(較年幼)在從事煮菜的扮演遊戲,後來幼兒B(較年長)加入並說:「我是媽媽,你(A)是妹妹,妹妹快點去寫功課啦!」,就取代幼兒A的廚師角色。後來,幼兒A手上還是拿著煮菜用的湯勺,過了一段時間,幼兒A沒有跟教師告狀、說氣話或起衝突等,反而是跟幼兒B說:「妹妹也可以煮菜阿!」兩個人就開始討論起不同的角色扮演內容,最後,他們達成協議─分別扮演媽媽(幼兒A)跟寶寶(幼兒B),還邀請了別的幼兒一起加入遊戲。
        關於,而年長的幼兒B亦沒有仗著自己年紀大而霸佔遊戲,反而是以和平的方式處理,讓我感到詫異!不知是幼兒的年齡差異、個人特質、家庭環境或是學校的教育影響了他們的行為與表現?我想或許是因為華德福教育並不特別著重認知與讀寫算的技能,反而注重幼兒身心靈的和諧,給予充分的愛有關,如:學校活動─晨圈中常會讓幼兒闡述有關愛與尊重的頌詞,因此,在直接、間接的交互作用下,幼兒間才能互相地友愛、和諧對待。
 

三、觀察省思
(一)教室為何沒有文字?幼小語文如何銜接?
        一般的幼稚園牆面上,不但會掛上注音符號、英文字母字卡、還會有數字123!然而,在教室中卻沒有看到任何書籍、附有文字的圖片、海報等等,雖然,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玩就是最好的學習,且慈心華德福托兒所的環境有許多大肌肉的發展空間,但是視覺語言的刺激卻少之又少。而華德福教育在國小的階段就會納入文字的學習,在這兩個轉換的階段是以什麼理論基礎為依據的呢?幼小在文字上該如何銜接呢?諸多一切都是我所好奇的!
據教師陳述,讀書、識字、算數的智力學習,是孩子們到了適當的年齡才需要的(國小);如果提前進行這樣的智力學習,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孩子的心智發育,但是仍有擔心幼兒文字學習的家長,會自己買語文相關的教材或書籍和幼兒一起閱讀。若刻意的教導會影響孩子的將康,那麼自然接觸到的文字的全語言教育是否不相違背?由此觀點反思,在家中、社會環境中,隨處可見到與文字相關之物,如:招牌、報紙、傳單等,我們也無法禁止幼兒去看,何不在幼兒的學習環境中,自然地納入語言的素材,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日曆、物品的名稱、海報、標誌等等,讓幼兒可以直接經驗到,似乎有益無害!

(二)講故事後是否應該進行討論?
       一般幼稚園的教師通常都會以起伏的音調及色彩豐富的繪本、電子書等來吸引幼兒的注意,生動地講述故事給幼兒聽,並且在講完故事後和幼兒進行故事內容的討論,如:有關主角的行為,或是故事本身想要傳達的意義,有目的性的希望讓幼兒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然而,今天講述故事的情形卻大相逕庭,教師專注地唸著手上的故事文稿,僅用文字敘述的方式講故事,在故事講完後也未加以討論或有任何主觀意識的論述,讓我相當不解─不需要進行討論嗎?
        在這裡我以兩個問題釐清自己的觀點。故事本身的用意是欣賞或是教育的意義?聽故事,何時從充滿趣味性的故事變成帶有教育意味的素材,而失去感受故事的情境、想像每個歷程,讓人充滿想像力的去經驗故事呢!現今,市面上的繪本都具有主題性,讓幼兒藉由觀看、聽故事的過程中,藉著故事中的主角為典範,進而學習他們的行為。就繪本的教育意義而言,教師該直接和幼兒討論、主張應該如何做,或是讓幼兒自己去感受故事所帶給他們的影響呢?在小閔學姊的分享下,我得知有過與繪本內容所闡述類似經驗的幼兒,就會有很大的感觸與學習,因此華德福教師就不會刻意強調講完故事後的討論。我認為講完故事後,可以請幼兒分享對於故事的感受與看法,這樣教師就可以知道幼兒接收到的訊息為何,但不見得給幼兒這個故事是在告訴我們要如何如何,以免過於刻意將教育的意涵植入於繪本之中。

11.3演講:我的另類學校經驗分享-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11.3   18:00~21:00 
地點:井塘樓101會議室
綱要:主題─我的另類學校經驗分享
            主講者─北政自主學習實驗計劃-曾亦軒
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李庭怡
一、聽講內容
(一)亦軒的分享
  亦軒小時身體不佳,加上補習班壓力的衝擊,常在上課前昏厥,且在哥哥的前車之鑑下(哥哥讀升學壓力大的學校,但很不快樂),亦軒便降轉到壓力較輕的北政國中。當時的北政國中面臨被廢校的處境,經過教師及家長們的努力,申請<自主學習實驗計畫>以推動另一種新的教育環境。亦軒澄清另類教育不是神話,也不是僅為提供給優異、特殊,或是適應、學習困難的學生就讀,而是讓大眾能有更多選擇性的教育方式,它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亦軒提到在自主學習時的優點及影響,在自主學習時會有較多的時間、空間,去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如:學校有劇團的時間,亦軒對此感到興趣,並且投入其中,相較於體制內的學生,他就多了六年的時間(國高中)去體驗、接觸、學習。也因此,他考上了台北藝術大學的戲劇系,朝導演、劇本家的藝術之路邁進。另外,自主學習的學生可以自己的步調學習、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相對的也會和教師比較親近。在那裡,學生會被充分的尊重,享有原則內的自由,學生也自訂自主學習計劃書,做學習上的規劃,且有學生法庭的機制,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檢討與內省的能力。
若再一次讓亦軒重新選擇,他仍會選擇自主實驗班,他不曾後悔自己走過的路,但是他也認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或許有人覺得念建中、台大再出國進修、工作是個很棒的歷程,因此沒有一種教育是絕對性的完美。
(二)庭怡的分享
            庭怡現在是高三的學生,她從幼稚園就開始讀慈心華德福,之後也是在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接受教育(她是第一屆的學生),小三時因為經濟因素(華德福當時是私立的)轉出半年,後來慈心華德福轉型為公立學校時又轉回去就讀,高中時則到體制內學校學習。她的哥哥則一直都是體制內學校的學生,對此,哥哥表示嫉妒及帶有嘲諷的意味,認為妹妹長期受到保護,無法接受挑戰與挫折,將來在社會上會適應困難、交不到朋友。
            庭怡分享了對慈心華德福的印象、收獲、感受,以及父母和朋友對慈心華德福的觀感。在描述中充滿對世界的感恩與愛,她認為是華德福讓她在自然、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在被尊重、被愛的學習歷程中,得到了能在未來繼續支持自己的力量。除此,她還體認到「每個人都不同」,她聲明,華德福教育不是教育框架,沒有特意要將學生塑造出特定的與眾不同,但也因為大家有這樣的誤知而產生過度的期望(如:溝通能力強、藝術能力高),使得她覺得被貼上她是讀華德福的標籤感到沈重的壓力。
            庭怡在面對社會的升學主義時,有相當的無力感,她提出了數個問題:當自己選擇了華德福教育學習,為何仍要面對基測的限制?教育可不可以在升學、考試外給予不同的選擇?能不能不要用成績來衡量一個人?
二、聽講心得:回想起自己學習的歷程
我一直以來都是在體制內的學校就讀,在要考試的幼稚園學習、過著考不好就要被打的國中小生活,直到高中階段到高職就讀時才逐步脫離壓迫式的學習。在當下,其實不會感受到庭怡所說的學校給我們的壓力,如:被老師兇、功課多到寫不完、很多考試讓人不開心等,一天有五項作業、六個測驗,對我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雖然有壓力但也不會覺得有何不妥,反正老師安排什麼就遵循,心中不曾出現質疑、憤怒或反抗的想法,因為大家也都依循著這個模式,讓我誤認為這就是教育正常的軌道。
在亦軒和庭怡的分享下,讓我見識到原來教育也可以不一樣 我對自己經歷過的教育體制有了新的檢視機會。有系統、行之多年的教育體制具有相當多的資源,如:師資、環境、經費、教材等,可以打造優良的教育環境,但卻與升學、打罵教育、將學生馴化貼上等號的標籤,並為學生訂定相同的標準、一致性的課程,如同庭怡說的「塞知識」,只要一直接受就好了。這就是體制內學校要形塑的學生特質?不禁讓我思考,若教育真實的意涵只是為了保障每位學生都有成人們所期望的一定水準,而訂定標準,以考試、成績的框架為依據去評估,那學生還能在學習上得到快樂,單純追求對知識的渴望嗎?
相當淵博。但是新聞上仍出現高知識分子利用所學製作毒品,或是虐待動物、偷窺、侵害他人等違背社會常理的行為,這些學生們遵循著大人鋪好的道路,讀書、考試、升學、學歷、工作,最後卻忘了該怎麼生活與愛自己。相反地,亦軒和庭怡讓我看到另類教育學校的教學,不會用成績去評斷學生的學習狀況,而真確地以「人」的本質出發點,去關心、評估孩子的學習。要是能讓我有機會再做一次選擇,我會希望重新經歷一段不一樣的學習方式,至少是充滿愛、尊重、包容、自由的環境,且是為了喜歡學習、自己要的學習而努力!
三、學習反思:健康教育仍要注重深度及廣度
    另類教育的模式讓我想到美國的教育歷史,他們也曾經採用以孩子為學習中心的夏山學校模式教學,讓孩子能夠自在地、主動學習,然而,在經歷蘇聯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後,促使美國去反思教育的意義,進而採用杜威的進步主義模式,強調學生的讀寫算知識。這樣的歷史是否告訴我們,健康的教育是否有未注意到的缺失與盲點呢?
    我認為健康的教育是適合每一個孩子的,亦即是讓孩子有全身性的體驗與操作,不單只針對讀寫算而論,孩子可以很充分地自我發展與學習,就我所知的華德福教育是沒有考試的,也不著重於紙筆練習,但這樣的教育制度似乎也有所偏頗!就兩位同學而言,都是以「藝術」為未來的導向,這似乎與學習的環境有關,慈心華德福的課程有大量的藝術課程,孩子長期融入在這樣的情境中,是否就會被塑造出感性而缺乏理性能力的特質?如:大多數人都從事藝術,而很少人探究法律、政治或化學等等。
健康的教育在教學及學習的態度上有差異,教師對待學生不再是高壓,反而像是朋友的對待關係,學生學習也是出自於快樂與自願性。但以課程的深度與廣度而言,華德福教育是否有相當的系統完整性,讓有對不同領域有興趣的孩子能深入的探索,而非僅是造就與藝術相關的人才呢?如:展現數理優勢能力的學生,能否栽培他具備電機系應有的能力。或許,我又掉入某些工作才是好工作的社會漩渦中,不是要批判藝術性的不好,只是若要顧及各種不同能力孩子的發展需求,我認為教育就是要提供完整的資源與協助,否則也是侷限了孩子的可能性。

11.1繪畫:濕水彩畫抒發內心的頻率-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11.1   14:00~17:00
地點:井塘樓3F研討室
綱要1. 進行「濕水彩畫」的創作
            2. 討論田野研究的主題方向
3. 討論華德福教育專題綱要
一、學習內容(照片候補)
(一)濕水彩畫-顏色與顏色玩遊戲
1.前置作業
        濕水彩畫是華德福教育的藝術課程之一,是以紅、黃、藍三原色來進行渲染的創作。倪老師準備了濃度高且成分無毒的濕水畫專用顏料,讓我們在作畫前分別在三個罐子內加水調濃度,顏料要均勻地調和才不會有濃淡的差異,三罐都完成可以展開繪圖的階段。濕水彩畫,顧名思義是要將整張圖畫紙塗濕,我們是使用水彩筆,倘若場地允許也可直接將圖畫紙浸入水桶,圖畫紙的濕度可自行調整!
 
2.混色體驗
2
 
        三原色間可以混合出多樣的色彩,第一張圖,倪老師請我們沒有主題性地玩顏色,我們開始在圖畫紙上大塗線條、分區塊、交錯顏色,去觀察顏色在濕的圖畫紙上是如何延伸與蛻變。同時間,老師還唸了<彩繪童年>這本書給我們聽,讓我們去想像顏色的對話與生命,就好像是在進行遊戲一般,在這個過程中我完成了生平的第一張濕水彩畫。這張已經看出混色的效果─橘色跟紫色,但是線條還是相當分明。
3
 
        第二張圖,我將圖畫紙分成四等份,測試顏料的多寡、濃度、紙的濕度及技巧的不同,會有怎樣的變化,並且還再次重疊染色、再次刷水,其中的顏色、形貌都會有很大的轉變。左上角的圖原本是由許多個三原色的圓形圖案組成,也就是許多個圓形色塊,但是我的紙張很濕,所以顏色就自行擴散、延伸,再加上我重複再圓形色塊上點上不同的顏色,使得顏色更多元化了。右上角的圖是橫條的構圖,分別圖了三個顏色,在色與色的邊界就會產生交互作用,然後我適時地添加不同的顏色就完成了,我主要想營造出日落海邊的景象,但似乎產出顏色的漸層感。右下角的圖亦同,只是採用圓形的方式構圖,這次有特意在某些顏色上,再添加些微的其他顏色,所以顏色的層次才會這麼多,這張或許是想勾勒太陽的能量光輝吧。左下角的圖則是在測試水的濕度,用了大量的黃色去經營整個版面,所以很多顏色都被黃色吃掉了,顯得混雜。
第三張圖,是要繪畫物品,大家紛紛畫出水杯、蘋果、樹木,而我的作品主題卻隨著渲染的效果一直作改變。起初是要畫葡萄,但是濕度過高,所以暈得很開,索性就成了一朵花的樣貌,但老師說很像一條魚。第四張跟第五張作品則是應用前面所習得的技巧,而渲染的故事性的創作,我分別畫了具有神祕色彩的獨角獸在湖邊,以及一隻高雅的小黃鳥在樹枝上高歌。倪老師還用口語為這兩幅圖添加了一小段故事。讓幼兒操作時,也可以讓幼兒去聯想,將彼此的圖畫串聯成一個故事。

(二)確定田野研究方向
        在上午時我們有進行討論,小閔學姊提議可以從不同面向投入華德福田野研究,因此我們以教師、家長及學生三個角度為初始的構想。由於我在優律思美的課程中,有機會接觸到華德福教育體系的學生(基石華德福高中),因此,預計先擬定田野研究計畫及訪談的大綱,作評估後再邀約預設的研究對象,進行相關的研究。而麗儀跟小閔學姊則分別為家長和教師的角度進行之。

(三)華德福教育專題綱要
        這學期我們三人小組要探討<華德福教育>,倪老師的建議下,我們採用專題報告。報告中將介紹華德福教育的由來、演變及現況為何(歷史),除此之外,尚有國內外的師資培育狀況、學校分布以及課程的內涵等,在分頭合作下進行華德福教育專題。
二、學習心得:顏料們在圖紙上恣意地作畫
        很開心有這次體驗濕水彩畫的機會,因為自從國三後,課業壓力、忙碌的生活,讓我的繪畫從多元的色彩,僅剩下隨手的圖案塗鴉,那種恣意大揮水彩筆的愉悅感已慢慢淡去!這次的濕水彩畫讓憶起國中時畫的顏色漸層創作,一樣都是強調顏色的變化,但國中時我卻用了48色的顏料,因此在做顏色的漸層時,不需要考慮到調色的問題,頂多加水、加顏料就很輕易地完成了。而濕水彩畫的特點是只有三原色,我需要讓顏色們在圖畫紙上調和,才能交織出一幅幅燦爛的色調。
在作畫中,我嘗試了許多的測試、挑戰顏色的變化,並且得到意外的驚喜。我細細地觀察顏色交疊的那一刻,並享受著兩個顏色甚至三個顏色,在彼此的領域中慢慢地渲染著,最後達到融合的平和狀態,成了新的樣貌!那樣的心情很微妙,我彷彿看到顏料們在互相對話、談論怎麼作畫,一切都是我難以掌握的,特別是濕透的畫紙上,顏料會不受控地拓展、延伸,此時真的應證了「不是我們要畫什麼,而是顏料要怎麼作畫」,顏料及紙張濕度還未枯竭時,一切都是未知數阿!
        我沒有想過要讓作品形塑成一本繪本,在今天的教學中,得知在華德福幼稚園的幼兒們,會將大家的圖畫串聯成一個故事,為此,我感到相當的驚喜。這樣的歷程肯定是充滿想像力、趣味性的,相信也可以帶給幼兒很多的刺激與學習,體驗到色彩的藝術性與豐富多元的面貌。若有機會,當我到實務現場教學時,也想讓幼兒嘗試我今天的感受,不是為了特定的目的或主題而畫,而是享受著顏色帶給我們的經驗與感動。
 
三、學習反思:一般幼稚園少有水彩畫的活動
        在華德福幼稚園,水彩是藝術課程之一,每位幼兒都必須要進行繪圖,而我從網路上看到許多幼兒們的創作,都是相當地有特色,充滿了許多的色彩。讓我想到以前打工的幼稚園,都只讓幼兒以蠟筆、彩色筆進行著色畫或小面積的繪圖,著實可惜了!我想,這或許是受限於教育理念、課程時間及教師的觀感吧!因為水彩的顏料、水瓶等液態的材料,容易打翻造成髒亂,教師為了避免麻煩,往往讓幼兒沒有這樣的體驗了,幼兒也就錯失了對顏色的感知,非常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