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11.22日誌:教育制度探討‧溫暖的光與心-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 11.22   14:00~17:00
地點:井塘樓3F研討室
綱要1.濕水彩之燭台製作
             2.觀賞影片─探討不同教育制度的美
一、學習內容
(一)製作燭台─內心萌發的力量
    11/1的課程,我們畫了華德福教育藝術課程的濕水彩畫,再將畫作塗油(沙拉油、橄欖油)靜置陰乾後,畫作便呈現半透明狀態,今天的課程就要以畫作為製作燭台的素材。
    燭台必須要以正方形的紙折成的,然而我們是用八開的圖畫紙繪製(長方形),所以就要選擇畫作中想要選用的部份進行裁切。我們先觀看倪老師的燭台成品,那是一個類似蓮花座的紙盒,上面有著豐富的色調,當老師將成品回復成最初的紙張,上面佈滿著許多的線條,而我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一步驟一步驟的折出需要的線條。老師強調,每個折線要折出他清楚的立體感,在成形時才會比較好折,成品也能有俐落的線條。後來,老師還讓我們在燭台中放置小蠟燭,燭台就散發出微微的光線,使教室充滿著黃色的光輝。
    折的過程中,我感到當下的情緒是急促的,希望快點完成這個成品。不知道是求好心切又或者是情緒使然,也因此,就沒有將線條折出立體感,導致我做出來的燭台,少了一種堅強、俐落的感覺。但就在點上蠟燭時,我靜靜地看著燭台散發的光,會因不同畫作而有別,整體而言大家的燭台色調屬於溫暖的色系,使人有舒服、放鬆的感覺。後來,我回家後又再折一次燭台,我發現在折的過程中,我從中學習到要仔細地、全新地投入,內心也逐漸地平靜、穩定下來,體驗到美的存在,或許這就是藝術所帶來的力量吧!
(二)教育制度的差異與審視
課程中,觀看了國外華德福教育的影片,影片中呈現了華德福教師與孩子互動的情形,以及他們對於華德福教育理念的闡釋。如:華德福教育把教室營造成家的形象,孩子在那邊不是純粹地上學,學習書本的知識與讀寫算,而是去模仿、學習日常的生活技能。教師對幼兒來說像是個母親或父親的角色,對他們是充滿愛與關懷,不是教師對學生的上對下關係。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師在教室用熨斗熨燙衣服,而孩子拿著小的熨斗模型,在大掛布上做出熨燙的動作。學生從教室中,還會學習切食物,為自己準備點心。
我對於在華德福教育模式中學習的幼兒的能力感到驚嘆,為什麼相同年齡層的孩子,台灣的父母、教師似乎都以代勞的方式讓幼兒當個小少爺、小小姐,似是深怕孩子受傷或做不來。不同的教育制度會對孩子有不同的期望,進而栽培出不同能力的孩子,從影片中可以得知,幼兒的能力是源自於教師的相信與機會的給予,只要我們願意,孩子是可以達到的!只是,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是否有放手讓孩子去學習的可能,這仍是未知的變數與挑戰。若我有小孩,我定會從小培養他自主、負責的習慣,並給他嘗試的機會,以使孩子能相信自己的能力,成為一個有自信的個體。

二、學習反思
◎教育觀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難解!          
    為何同樣都是人類,東、西方教育的價值觀卻相差這麼遠呢?西方不著重於學歷,反而強調的是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但台灣的技職體系卻是考試成績較低的孩子讀的。我初淺的認為是受到諸多傳統文化、經濟物質水平、教育環境品質等因素的影響,如:台灣所重視的是高學歷文憑,孩子們需要藉由考試、念書的途徑,舖設未來工作的道路,也造就了升學主義,因此家長能不擔心、事先為孩子的學習做準備嗎?在害怕自己的孩子會輸給他人的情形下,而拼了命地要讓孩子學東西,增加他們的競爭力,痛苦的還是孩子。資本主義不停的作祟,孩子的成長歷程被定格了,沒有快樂的童年,現在的努力就是為了二十年後的幸福!或許有人認為是值得的,穩定的生活、優渥的薪水,看似艷麗卻累積了許多的犧牲。到底,我們要孩子的生活是為了什麼目的呢?人的一生所追求的價值難道是以錢作為定奪嗎!我很不認同,但也不能否認金錢確實是生活必須具備的。
    我很徬徨,若我讓孩子接受了健康的教育,讓他們在充滿真、善、美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很健康、有自己的興趣與方向,可是學習過程的轉銜期間會感受到變異的苦難,(如從體制外學校轉到體制內學習),那麼我們一直所堅持的對的教育、健康的教育,到頭來仍要跟社會的標準妥協,這不是相當矛盾嗎?理想的教育到底要怎麼去推行,以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