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11月 3日 座談會 (我的另類學校經驗分享) 學習日誌- 麗儀

主題:我的另類學校經驗分享
主講者:北政自主學習實驗計劃 曾亦軒
  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校友  李庭怡
分享國、高中  接觸的背景和學習與生活
亦軒:
參加自主學程三屆共8年,有人認為參加自主學習的孩子家中環境一定很特別,但他的家庭很正常,爸爸是教授、媽媽是家庭主婦,參加自主學習的原因是小時候上完學校的課又參加補習,常會慣性昏倒,後來也有上過京華國中,那時哥哥在中正國中,壓力很大,會有晚回家或打電動等情形,爸爸不希望他重蹈覆轍,為提升他的抗壓性和照顧身體方面的問題,於是在北政國中與種子學苑的創辦人雅卿取得聯繫,開始了自主學習的上課方式。
自主學習是另類教育的一種,他覺得另類教育是給家長、學生更多的選擇,不去評斷好或不好,但在國中的時候是有點判逆的,因為有較多的時間和空間可以看未來的路,而自主學習的學生與老師較親近,他們也有法庭制度、可以學習戲劇,學習到想要做喜歡的事也要做些不喜歡的事,對於過去、未來、有很深的反省;偶爾會覺得不好,或想做得更多,覺得每個人飛的速度不同,自主只是生命的片段。
後來在自主實驗計劃中找到自己對戲劇的興趣,於是進了藝術大學,在那裡學習聆聽、摸索,創作是個人的,與生活經驗不同,一開使上課的一、二年,和同學還是會因為生活上的不同有磨擦,但會尋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經由反省瞭解喜歡的事情和怎麼去做。
如果有重新選擇的機會依然會再次選擇自主學習的方式,因為在學習的過程是開心的。
庭怡:
要上幼稚園的時候,因為華德福幼稚園離家較近,而且有天然的草皮、葉子、花和石頭等,不像傳統的幼稚園是水泥和制式化的玩具,爸媽也希望她能快樂健康長大,不要揹負太多壓力於是選擇了這間幼稚園;直升到國小之後,中途曾因為經濟因素有轉出去半年,那半年過得相當辛苦,後來學校改為公辦民營之後才有機會再轉回去就讀。
就讀華德福期間,國中時開始有自己的角色出現,像是思考開放和自由的問題,到了國二轉國三的時候轉折是最大的,因為面臨到接下來要考基測,曾經傷心、痛苦,希望有其他的路可以選擇,但仍選擇留下繼續唸完國三,這時在華德福學習的經驗給予力量,常感覺對世界、周圍的人和自己都希望大家可以變得更好,但基測仍是最大的考驗,在考試之前有過三個月不想碰書的經驗。
到了高中之後,離開了華德福學校,在新的環境,聽到很多不贊成華德福學校的聲音,還被批評貼標籤,於是在17歲時也困惑過,身為華德福的學生真的是最好的嗎?會不會有什麼是不夠的?
馮教授詢問:害怕被貼標籤是在什麼情況害怕?如果是北一女或建中的會怕嗎?除非是被污名,是大家的誤解嗎?
於是庭怡再澄清,有些人會問華德福的學生是不是繪畫和表達能力都很好?由於大家的揣測,別人的期望變高,所以壓力變大。但是其實上過華德福學校的學生對世界是更有感覺的,有熱情和判斷,並且能以健康、自然的方式看世界。
接觸華德福的手工、繪畫,藉由頻繁地接觸藝術使得更有創造自由和滿足的可能,創作者與藝術之間的互動,創造成想要的樣子,這是培養耐心和毅力。
離開華德福後的高中生活是:制式、單一、緊湊,像被關住的人,知識是填鴨式的,也是被嚴格控管的人,甚至有時發問還會被罵,一直想問為什麼,問題出在哪裡,可不可以自由一點?自主、自律,對社會和身邊的人,考試是不是最重要的?不是用分數衡量一切?
支撐走下去的力量還是源自於慈心華德福給的力量,抹去淚水還是要撐下去。
與家人的互動:很願意與家人分享心情、家人因為看到她快樂,所以願意讓她在華德福上學,兄長一開始雖然會吃醋,覺得花很多錢在她身上,父母又常花很多時間在庭怡身上,一開始是覺得她出去後會被排擠,但在後來的學校生活中,看她還調適的很不錯,就能以較正面的心態看待了。
學習心得:
聽完演講後,我在心中歸納過去在國高中所經歷的學習,我體驗到的是:
對考試的恐懼、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沒有被關愛的感覺、沒有太多的選擇權、被動接受知識、思考不出所以然,因此我在高中學習的時候常常會看許多解決學習問題的課外讀物,以及勵志和心理方面的書籍,那時的我很難想像學校教育究竟要教會我什麼,因為每天就是大考小考,不斷地背誦知識,我也和庭怡一樣有過痛苦的學習經驗和對人生的疑惑;但不同的是她有過快樂的華德福學習經驗,我卻沒有,她有可以支撐她,一些對生命的熱情,希望身旁的人都能變得更好的信念,我能做的是從課外讀物尋求解救的方法。
自主學習:
聽完亦軒的分享,那些自主和空間,我疑惑的是如果給我同樣的自主選擇權和空間學習,自己或家人能與學校老師配合安排出一些有學習意義的課程和進度嗎?能充分運用時間嗎?答案是不可能的,雖然亦軒說他的家庭是普通人家,但要上自主學習的課程需要的還是家人的支撐力量和陪伴。
主流的學校雖然有許多的值得商議的地方,但卻是讓家人可以更多在自己的工作上,少去安排課程的困擾,所以這也是一種家長的選擇,希望給子女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呢?又有多少精力和金錢可以花費在上面?
華德福的學校:
抗壓性能力的增強、對生命的感受和熱愛、獲得師長的關愛和支持,我覺得這就是人生道路上真正需要的力量了,在面對課業和工作的壓力的時候,思考未來方向的頃刻間,什麼讓你不失望願意堅持走下去?我想華德福的課程已經為學生儲藏了這股力量,讓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永遠可以想到那些曾經獲得的溫暖和支持。
我唸過的主流學校:
雖然之間有痛苦有淚水,但這是我的家庭所能負擔的一種教育選擇,我們除了培養自己的抗壓性外,當然更希望的是這些較多人在經歷的教育方式可以更人性化、更多站在學生的需要上考量,能做的教育變革不要再加重家長和學生的負擔,也不能只是少數人的決策和利益、希望主流的教育可以辦得更好、更有智慧、讓在主流學校學習的學生也能看見未來的方向和獲得向前邁進的力量。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11.10演講:世界另類教育的發展與展望-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11.10   18:00~21:00 
地點:井塘樓101會議室
綱要:主題─Alternative School, their Topics, Power and Weaknesses-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German Examples. 世界另類教育的發展與展望
            主講者─Prof. Rainer Kokemohr
一、聽講內容
(一)另類教育學校 -華德福
Kokemohr教授介紹了華德福教育課程,華德福教育是每七年為一階段的連續課程,並且,並且融入了優律思美的設計,讓身、心、靈可以交互作用,達到平衡。接著,教授闡述另類教育學校在德國的發展,其強調華德福教育在德國已經是具有系統的教育體制,而非另類教育的一環,且在德國,各種各樣的另類教育課程,已經慢慢可以在一般學校中找到,並且得到政府更多的照顧。
(二)另類教育的問題意識
1.課程不需隨時代變遷而改變?
                時代不斷地在變遷,百年前所設計的理想課程,對於現代、未來社會的幼兒來說,是適合、實用的嗎?華德福教育所主張的不使用工業性物品,如:不讓幼兒玩塑膠玩具、看電視等,但幼兒生活中是充斥著科技,不可能將之完全分離。因此,沒有絕對理想的學校,但我們仍須了解幼兒早期生活的完整性是必要的。
      2.華德福學校和社會是孤立的?
                華德福教育不是屬於體制內的學校,在教育資源上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使得力量有限,無法擴及照顧到更多的孩子。就現況而言,當幼兒有出現不適應、反社會的行為,則有另一條自由發展的教育道路,待其成熟後仍是可以回歸社會,不會形成孤立、抵制的現象。倪老師強調,只要孩子的身心靈是健康的成長,未來面對不同的環境皆有能力適應。
      3.台灣華德福教育的問題為何?
        台灣的華德福教育是複製了國外的華德福模式,然而,Kokemohr教授建議,當使用華德福史代納模式、理念的同時,也要因應孩子、社會去做修改,以符應台灣文化的考量,非一味地受限於框架之中。然而,
    (三)另類教育學校的教師圖像
1.教師是學校的模範
     教師要如何成為幼兒的模範,且要成為怎麼樣的模範呢?華德福教育的教師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也很少生氣,他們和幼兒一起生活八年,展現出和平與和諧的態度,能給幼兒在情緒上良好的示範。
2.教師需要時常省思
    我們身處的環境並非理想的世界,除非我們試圖去打破現有的規範與框架,但是若無法推動,僅能就現狀進行改進與調整。因此,另類教育學校的教師,要時常去反思、審視自己是否有不洽當或是失敗之處,而非自視甚高不求進步。

二、聽講心得
(一)「教育」只有適不適合,沒有所謂最好的!
              Kokemohr教授以”what’s the best education?”的問句作為演講的開頭,這也讓我反覆思索著,到底哪種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要以崇尚自然、快樂,讓幼兒能以人為本質的生活著,或是,學習、考試以適應社會的現實標準呢?想當然耳,每種教育方式的背後都有其基礎理論與觀點,正反兩面的影響都會存在,我們是很難去兼顧或判定最好的定義,而這個標準應該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視個人的特質、學習風格而有所不同。
(二)教育不是複製的產業,須富有生命與彈性。
              在演講中,我體會到教育不能以一成不變的方式去教育幼兒,在教育中,我們應該要賦予教育生命力與能量,隨著時代、各國民情做調整與修正。如:華德福教育當初是在工業革命的時代背景下萌發,所以提倡使用天然的素材作為幼兒學習、玩樂的物品。然而,我也認為或許自然的素材對幼兒來說,是真實的、實際且自然的,但是生活環境中是難以避免科技、工業化的物品,其便利性與必須性常會左右選擇。再者,幼兒是否會因沒有接觸而產生物極必反的現象呢?(如:學校、家裡都不能看電視,到親戚家看到電視時,就無法停止地一直看)這些我無從得知,但我認為可以適度地去做調整,不用一味地去否定工業化所帶來的好處。相對的,「華德福教育」不會是一個制式化的框架,當我們在使用的時候,要時常保持著反思的精神,懂得去應用並融入於整個社會,才不致於與社會有隔閡與脫節的可能產生。
三、學習反思
華德福教育是教育中的溫室嗎?
  在研究所的學習歷程中,常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觀點,其中最大的衝擊點就是有關「華德福教育與體制內教育」間的比較和對立性。在修了華德福教育專題研究,便展開了對華德福教育的探索。就我觀察到的華德福教育教師們與幼兒的對待關係,似乎都是溫柔、和氣的,所謂強烈的情緒,如恐懼、憤怒、衝突等似乎都不存在!我很驚喜這個善待、尊重幼兒的理想教育環境,教師們以穩定的情緒教學、應對,幼兒們也都樂於在學校學習、生活,因為在那裏沒有負面的影響、與壓力,使孩子們能非常快樂的學習
然而,一般體制內教育的學校,雖已經有法律明令禁止了打罵、體罰教育,但是考試、成績比較、競爭的壓力仍舊潛伏於學校中,大部分的學生很難從中得到樂趣,反而接受到許多的挫折與壓迫!在兩種教師對待幼兒的方式中,我卻反思著,難道使幼兒接受到壓力是不洽當的嗎?我認為對人來說,適當的壓力是可以使自己更加成長的,不滿足、不安於現狀,才會繼續追求夢想與卓越!在面對挫折跟壓力下,也能增進挫折忍受力、學會轉換與調適情緒,到了社會也能更加的圓滑與適應,由此點而論,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相較下,華德福學校的學生沒有經歷這種過程,是否能面對社會的現實與挑戰性呢?會不會因此容易受挫呢?
自己是在體制內教育成長的學生,回顧10幾年的歷程,再與華德福課程做比較,我不否定也不後悔接受體制內教育帶給我的影響,但是仍對華德福教育的美好有所嚮往,若能有再次選擇的機會,我會希望在華德福教育中成長茁壯,並且證明華德福教育的孩子不是溫室裡的花朵。

11.8參訪:愛上半天的慈心華德福托兒所-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11.8(一) 8:30 ~ 12:00
地點:宜蘭慈心華德福托兒所-白雲班。
綱要:進班觀察華德福教育的課程活動。

一、觀察要項
(一)班級資料:
  1.人數:16人,今天10人到班(55女)。
  2.年齡:3~5歲幼兒(混齡)。
  3.教師:李淳伊(1987),師大人發系畢,已在華德福任教一年。
(二)活動內容:
  1.手工活動(8:30~9:00
  一來園先做手工活動,該班每天都做的都不同,如:星期一做蜜蠟、星期二做濕水畫。幼兒圍在桌子旁邊,在教師的陪伴、示範及引導下,安靜地握著蜜蠟,溫熱後再加以塑型。做完手工活動後可以自由從事其他的教室活動,如:繪圖、扮演、戲劇遊戲。
2.點心時間(9:00~9:20
  在教師切好水果後,會邀請全部的幼兒,不論幼兒正在從事什麼樣的活動、遊戲,都先放下手邊的事(不需要收拾玩具),洗手後自己夾水果享用。用完水果後,由幼兒自己洗盤、叉,然後歸位。
3.活動時間(9:20~9:50)、
  用完水果後繼續點心前的活動、展開新活動或投入其他幼兒的活動。
3.廁所、收拾(9:50~10:10
  教師請幼兒先穿鞋並坐在鞋櫃上等待。此時,教師會先將教室內的大項的物品收拾,如:木頭架、椅凳等,再用唱歌的方式帶著幼兒排隊走到廁所。廁所完,教師請幼兒們一起將玩具分類、歸位,和幼兒共同折布,折布時會用唱歌的方式唱出摺疊的步驟。
4.晨圈時間(10:10~10:20
  幼兒先坐在椅子上休息,教師用唱歌的方式,一一唱出每個幼兒的名字,幼兒和教師會手牽手圍成一圈,一起唱他們所學的祈禱詞、讚頌歌。其內容多與感恩、季節、愛相關,時而歌唱時而隨著詞語內容做相對應的肢體動作,如:和朋友作揖、擁抱。
5.戶外遊戲(10:20~11:20
  戴上帽子後,教師請幼兒兩兩牽手排隊,帶他們到戶外玩一個小時。戶外有鞦韆、網架、沙子、鍋子、鏟子,可供幼兒伸展大肌肉及進行自然觀察的活動。如果戶外遊戲時有弄髒衣服的話,回教室後會換上乾淨的。
 6.故事時間(11:20~11:40
故事講述前,教師會撥彈小豎琴,並且點蠟燭,幼兒以半圓形的方式圍坐在教師前方。故事是由教師直接口述的,並未使用任何繪本或圖片,結束亦無針對故事內容做討論,而僅撥彈小豎琴,並請一位幼兒將蠟燭熄滅。
7.用餐時間(11:40~
    園所提供的是有機的蔬果、素食,供幼兒們享用。今天吃的是酢醬麵、青菜跟蘿蔔湯。


二、觀察心得
(一)教師展現的特質─溫柔、穩定、正向且充滿愛
        在半天的觀察下,我發現教室對於幼兒講話時的態度、語氣、音量、用詞都是相當溫和且肯定的,如:當有三位幼兒一起玩同一座鞦韆時,是相當危險的,但教師沒有帶有強烈的情緒或大聲指責幼兒,反而重複地跟幼兒說;「最多只能兩個人玩,不然樹爺爺會受不了喔」。然而,幼兒當下是聽從教師的話,但過了一會兒又三個人一起玩,教師仍再次重複提醒,請幼兒去玩別的盪鞦韆。
        教師的反應讓我很驚喜,她沒有在其中加入負面的情緒,亦無走到幼兒身邊去制止,反而是很慎重地以言語告訴幼兒正確的玩法與觀念,後來事情也和平地解決。老師不是讓幼兒只留意到「太多人盪鞦韆,老師就會生氣」的意識型態,取而代之的是「太多人一起盪鞦韆,會不安全、樹也會承受不了」。這讓我意識到,當幼兒做錯事情或違反規則時,要讓幼兒知道錯的原因為何、下次要如何改進、怎麼做才是對的。對事不對人、不帶情緒地處理事情,我想這些特質是所有教師該具備的。
(二)教師以唱歌的方式表達、帶領幼兒─令人愉悅
        之前就有耳聞,華德福的教師會用唱歌的方式融入教學課程、師生互動中,今天終於見識到了!不同的節奏與旋律一唱出,幼兒似乎就能注意到,進而做出相符的反應動作。如:教師以歌聲唱出「開始排隊洗洗手,洗完手來吃點心」,幼兒就會放下手邊的玩具,直接去洗手。
        我猜想,並不是平常的講話方式不好,而是因為音樂是柔和、有節奏、漸近地傳出熟悉的音調,所以它不會被融入在背景音或其他幼兒聲音中,能讓幼兒有效地接收到教師的訊息。另一方面,歌聲的傳遞也不會讓專注於工作幼兒,被突如其來的聲音嚇到。我也慢慢習慣且喜歡上這種特別的互動方式,希望以後教學時也能傳遞舒服、溫馨的感覺給幼兒。

(三)混齡幼兒的學習互動情況─溝通、互敬、合作
        以往觀察幼兒時都是同齡性質的班級,而這班卻是混齡的。先前對混齡班的想法是,幼兒的能力差異大,在課程上會難以協調、相處也會有衝突,且年幼的會受到年長的幼兒欺負。然而,在這間華德福教室中,似乎無法與我的觀感作連結─沒有任何困擾!
我注意到混齡班級的好處,如:年長幼兒的溝通技巧較優,對於常規也熟悉,因此可以穩定班上的學習氛圍,在和年幼的幼兒相處時,也能間接培養領導、照顧與關懷的能力。在教師的班級經營中,是一股重要的力量!相對而言,年幼的幼兒可以年長者作為楷模,學習他們的行為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如:幼兒A(較年幼)在從事煮菜的扮演遊戲,後來幼兒B(較年長)加入並說:「我是媽媽,你(A)是妹妹,妹妹快點去寫功課啦!」,就取代幼兒A的廚師角色。後來,幼兒A手上還是拿著煮菜用的湯勺,過了一段時間,幼兒A沒有跟教師告狀、說氣話或起衝突等,反而是跟幼兒B說:「妹妹也可以煮菜阿!」兩個人就開始討論起不同的角色扮演內容,最後,他們達成協議─分別扮演媽媽(幼兒A)跟寶寶(幼兒B),還邀請了別的幼兒一起加入遊戲。
        關於,而年長的幼兒B亦沒有仗著自己年紀大而霸佔遊戲,反而是以和平的方式處理,讓我感到詫異!不知是幼兒的年齡差異、個人特質、家庭環境或是學校的教育影響了他們的行為與表現?我想或許是因為華德福教育並不特別著重認知與讀寫算的技能,反而注重幼兒身心靈的和諧,給予充分的愛有關,如:學校活動─晨圈中常會讓幼兒闡述有關愛與尊重的頌詞,因此,在直接、間接的交互作用下,幼兒間才能互相地友愛、和諧對待。
 

三、觀察省思
(一)教室為何沒有文字?幼小語文如何銜接?
        一般的幼稚園牆面上,不但會掛上注音符號、英文字母字卡、還會有數字123!然而,在教室中卻沒有看到任何書籍、附有文字的圖片、海報等等,雖然,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玩就是最好的學習,且慈心華德福托兒所的環境有許多大肌肉的發展空間,但是視覺語言的刺激卻少之又少。而華德福教育在國小的階段就會納入文字的學習,在這兩個轉換的階段是以什麼理論基礎為依據的呢?幼小在文字上該如何銜接呢?諸多一切都是我所好奇的!
據教師陳述,讀書、識字、算數的智力學習,是孩子們到了適當的年齡才需要的(國小);如果提前進行這樣的智力學習,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孩子的心智發育,但是仍有擔心幼兒文字學習的家長,會自己買語文相關的教材或書籍和幼兒一起閱讀。若刻意的教導會影響孩子的將康,那麼自然接觸到的文字的全語言教育是否不相違背?由此觀點反思,在家中、社會環境中,隨處可見到與文字相關之物,如:招牌、報紙、傳單等,我們也無法禁止幼兒去看,何不在幼兒的學習環境中,自然地納入語言的素材,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日曆、物品的名稱、海報、標誌等等,讓幼兒可以直接經驗到,似乎有益無害!

(二)講故事後是否應該進行討論?
       一般幼稚園的教師通常都會以起伏的音調及色彩豐富的繪本、電子書等來吸引幼兒的注意,生動地講述故事給幼兒聽,並且在講完故事後和幼兒進行故事內容的討論,如:有關主角的行為,或是故事本身想要傳達的意義,有目的性的希望讓幼兒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然而,今天講述故事的情形卻大相逕庭,教師專注地唸著手上的故事文稿,僅用文字敘述的方式講故事,在故事講完後也未加以討論或有任何主觀意識的論述,讓我相當不解─不需要進行討論嗎?
        在這裡我以兩個問題釐清自己的觀點。故事本身的用意是欣賞或是教育的意義?聽故事,何時從充滿趣味性的故事變成帶有教育意味的素材,而失去感受故事的情境、想像每個歷程,讓人充滿想像力的去經驗故事呢!現今,市面上的繪本都具有主題性,讓幼兒藉由觀看、聽故事的過程中,藉著故事中的主角為典範,進而學習他們的行為。就繪本的教育意義而言,教師該直接和幼兒討論、主張應該如何做,或是讓幼兒自己去感受故事所帶給他們的影響呢?在小閔學姊的分享下,我得知有過與繪本內容所闡述類似經驗的幼兒,就會有很大的感觸與學習,因此華德福教師就不會刻意強調講完故事後的討論。我認為講完故事後,可以請幼兒分享對於故事的感受與看法,這樣教師就可以知道幼兒接收到的訊息為何,但不見得給幼兒這個故事是在告訴我們要如何如何,以免過於刻意將教育的意涵植入於繪本之中。

11.3演講:我的另類學校經驗分享-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11.3   18:00~21:00 
地點:井塘樓101會議室
綱要:主題─我的另類學校經驗分享
            主講者─北政自主學習實驗計劃-曾亦軒
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李庭怡
一、聽講內容
(一)亦軒的分享
  亦軒小時身體不佳,加上補習班壓力的衝擊,常在上課前昏厥,且在哥哥的前車之鑑下(哥哥讀升學壓力大的學校,但很不快樂),亦軒便降轉到壓力較輕的北政國中。當時的北政國中面臨被廢校的處境,經過教師及家長們的努力,申請<自主學習實驗計畫>以推動另一種新的教育環境。亦軒澄清另類教育不是神話,也不是僅為提供給優異、特殊,或是適應、學習困難的學生就讀,而是讓大眾能有更多選擇性的教育方式,它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亦軒提到在自主學習時的優點及影響,在自主學習時會有較多的時間、空間,去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如:學校有劇團的時間,亦軒對此感到興趣,並且投入其中,相較於體制內的學生,他就多了六年的時間(國高中)去體驗、接觸、學習。也因此,他考上了台北藝術大學的戲劇系,朝導演、劇本家的藝術之路邁進。另外,自主學習的學生可以自己的步調學習、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相對的也會和教師比較親近。在那裡,學生會被充分的尊重,享有原則內的自由,學生也自訂自主學習計劃書,做學習上的規劃,且有學生法庭的機制,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檢討與內省的能力。
若再一次讓亦軒重新選擇,他仍會選擇自主實驗班,他不曾後悔自己走過的路,但是他也認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或許有人覺得念建中、台大再出國進修、工作是個很棒的歷程,因此沒有一種教育是絕對性的完美。
(二)庭怡的分享
            庭怡現在是高三的學生,她從幼稚園就開始讀慈心華德福,之後也是在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接受教育(她是第一屆的學生),小三時因為經濟因素(華德福當時是私立的)轉出半年,後來慈心華德福轉型為公立學校時又轉回去就讀,高中時則到體制內學校學習。她的哥哥則一直都是體制內學校的學生,對此,哥哥表示嫉妒及帶有嘲諷的意味,認為妹妹長期受到保護,無法接受挑戰與挫折,將來在社會上會適應困難、交不到朋友。
            庭怡分享了對慈心華德福的印象、收獲、感受,以及父母和朋友對慈心華德福的觀感。在描述中充滿對世界的感恩與愛,她認為是華德福讓她在自然、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在被尊重、被愛的學習歷程中,得到了能在未來繼續支持自己的力量。除此,她還體認到「每個人都不同」,她聲明,華德福教育不是教育框架,沒有特意要將學生塑造出特定的與眾不同,但也因為大家有這樣的誤知而產生過度的期望(如:溝通能力強、藝術能力高),使得她覺得被貼上她是讀華德福的標籤感到沈重的壓力。
            庭怡在面對社會的升學主義時,有相當的無力感,她提出了數個問題:當自己選擇了華德福教育學習,為何仍要面對基測的限制?教育可不可以在升學、考試外給予不同的選擇?能不能不要用成績來衡量一個人?
二、聽講心得:回想起自己學習的歷程
我一直以來都是在體制內的學校就讀,在要考試的幼稚園學習、過著考不好就要被打的國中小生活,直到高中階段到高職就讀時才逐步脫離壓迫式的學習。在當下,其實不會感受到庭怡所說的學校給我們的壓力,如:被老師兇、功課多到寫不完、很多考試讓人不開心等,一天有五項作業、六個測驗,對我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雖然有壓力但也不會覺得有何不妥,反正老師安排什麼就遵循,心中不曾出現質疑、憤怒或反抗的想法,因為大家也都依循著這個模式,讓我誤認為這就是教育正常的軌道。
在亦軒和庭怡的分享下,讓我見識到原來教育也可以不一樣 我對自己經歷過的教育體制有了新的檢視機會。有系統、行之多年的教育體制具有相當多的資源,如:師資、環境、經費、教材等,可以打造優良的教育環境,但卻與升學、打罵教育、將學生馴化貼上等號的標籤,並為學生訂定相同的標準、一致性的課程,如同庭怡說的「塞知識」,只要一直接受就好了。這就是體制內學校要形塑的學生特質?不禁讓我思考,若教育真實的意涵只是為了保障每位學生都有成人們所期望的一定水準,而訂定標準,以考試、成績的框架為依據去評估,那學生還能在學習上得到快樂,單純追求對知識的渴望嗎?
相當淵博。但是新聞上仍出現高知識分子利用所學製作毒品,或是虐待動物、偷窺、侵害他人等違背社會常理的行為,這些學生們遵循著大人鋪好的道路,讀書、考試、升學、學歷、工作,最後卻忘了該怎麼生活與愛自己。相反地,亦軒和庭怡讓我看到另類教育學校的教學,不會用成績去評斷學生的學習狀況,而真確地以「人」的本質出發點,去關心、評估孩子的學習。要是能讓我有機會再做一次選擇,我會希望重新經歷一段不一樣的學習方式,至少是充滿愛、尊重、包容、自由的環境,且是為了喜歡學習、自己要的學習而努力!
三、學習反思:健康教育仍要注重深度及廣度
    另類教育的模式讓我想到美國的教育歷史,他們也曾經採用以孩子為學習中心的夏山學校模式教學,讓孩子能夠自在地、主動學習,然而,在經歷蘇聯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後,促使美國去反思教育的意義,進而採用杜威的進步主義模式,強調學生的讀寫算知識。這樣的歷史是否告訴我們,健康的教育是否有未注意到的缺失與盲點呢?
    我認為健康的教育是適合每一個孩子的,亦即是讓孩子有全身性的體驗與操作,不單只針對讀寫算而論,孩子可以很充分地自我發展與學習,就我所知的華德福教育是沒有考試的,也不著重於紙筆練習,但這樣的教育制度似乎也有所偏頗!就兩位同學而言,都是以「藝術」為未來的導向,這似乎與學習的環境有關,慈心華德福的課程有大量的藝術課程,孩子長期融入在這樣的情境中,是否就會被塑造出感性而缺乏理性能力的特質?如:大多數人都從事藝術,而很少人探究法律、政治或化學等等。
健康的教育在教學及學習的態度上有差異,教師對待學生不再是高壓,反而像是朋友的對待關係,學生學習也是出自於快樂與自願性。但以課程的深度與廣度而言,華德福教育是否有相當的系統完整性,讓有對不同領域有興趣的孩子能深入的探索,而非僅是造就與藝術相關的人才呢?如:展現數理優勢能力的學生,能否栽培他具備電機系應有的能力。或許,我又掉入某些工作才是好工作的社會漩渦中,不是要批判藝術性的不好,只是若要顧及各種不同能力孩子的發展需求,我認為教育就是要提供完整的資源與協助,否則也是侷限了孩子的可能性。

11.1繪畫:濕水彩畫抒發內心的頻率-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11.1   14:00~17:00
地點:井塘樓3F研討室
綱要1. 進行「濕水彩畫」的創作
            2. 討論田野研究的主題方向
3. 討論華德福教育專題綱要
一、學習內容(照片候補)
(一)濕水彩畫-顏色與顏色玩遊戲
1.前置作業
        濕水彩畫是華德福教育的藝術課程之一,是以紅、黃、藍三原色來進行渲染的創作。倪老師準備了濃度高且成分無毒的濕水畫專用顏料,讓我們在作畫前分別在三個罐子內加水調濃度,顏料要均勻地調和才不會有濃淡的差異,三罐都完成可以展開繪圖的階段。濕水彩畫,顧名思義是要將整張圖畫紙塗濕,我們是使用水彩筆,倘若場地允許也可直接將圖畫紙浸入水桶,圖畫紙的濕度可自行調整!
 
2.混色體驗
2
 
        三原色間可以混合出多樣的色彩,第一張圖,倪老師請我們沒有主題性地玩顏色,我們開始在圖畫紙上大塗線條、分區塊、交錯顏色,去觀察顏色在濕的圖畫紙上是如何延伸與蛻變。同時間,老師還唸了<彩繪童年>這本書給我們聽,讓我們去想像顏色的對話與生命,就好像是在進行遊戲一般,在這個過程中我完成了生平的第一張濕水彩畫。這張已經看出混色的效果─橘色跟紫色,但是線條還是相當分明。
3
 
        第二張圖,我將圖畫紙分成四等份,測試顏料的多寡、濃度、紙的濕度及技巧的不同,會有怎樣的變化,並且還再次重疊染色、再次刷水,其中的顏色、形貌都會有很大的轉變。左上角的圖原本是由許多個三原色的圓形圖案組成,也就是許多個圓形色塊,但是我的紙張很濕,所以顏色就自行擴散、延伸,再加上我重複再圓形色塊上點上不同的顏色,使得顏色更多元化了。右上角的圖是橫條的構圖,分別圖了三個顏色,在色與色的邊界就會產生交互作用,然後我適時地添加不同的顏色就完成了,我主要想營造出日落海邊的景象,但似乎產出顏色的漸層感。右下角的圖亦同,只是採用圓形的方式構圖,這次有特意在某些顏色上,再添加些微的其他顏色,所以顏色的層次才會這麼多,這張或許是想勾勒太陽的能量光輝吧。左下角的圖則是在測試水的濕度,用了大量的黃色去經營整個版面,所以很多顏色都被黃色吃掉了,顯得混雜。
第三張圖,是要繪畫物品,大家紛紛畫出水杯、蘋果、樹木,而我的作品主題卻隨著渲染的效果一直作改變。起初是要畫葡萄,但是濕度過高,所以暈得很開,索性就成了一朵花的樣貌,但老師說很像一條魚。第四張跟第五張作品則是應用前面所習得的技巧,而渲染的故事性的創作,我分別畫了具有神祕色彩的獨角獸在湖邊,以及一隻高雅的小黃鳥在樹枝上高歌。倪老師還用口語為這兩幅圖添加了一小段故事。讓幼兒操作時,也可以讓幼兒去聯想,將彼此的圖畫串聯成一個故事。

(二)確定田野研究方向
        在上午時我們有進行討論,小閔學姊提議可以從不同面向投入華德福田野研究,因此我們以教師、家長及學生三個角度為初始的構想。由於我在優律思美的課程中,有機會接觸到華德福教育體系的學生(基石華德福高中),因此,預計先擬定田野研究計畫及訪談的大綱,作評估後再邀約預設的研究對象,進行相關的研究。而麗儀跟小閔學姊則分別為家長和教師的角度進行之。

(三)華德福教育專題綱要
        這學期我們三人小組要探討<華德福教育>,倪老師的建議下,我們採用專題報告。報告中將介紹華德福教育的由來、演變及現況為何(歷史),除此之外,尚有國內外的師資培育狀況、學校分布以及課程的內涵等,在分頭合作下進行華德福教育專題。
二、學習心得:顏料們在圖紙上恣意地作畫
        很開心有這次體驗濕水彩畫的機會,因為自從國三後,課業壓力、忙碌的生活,讓我的繪畫從多元的色彩,僅剩下隨手的圖案塗鴉,那種恣意大揮水彩筆的愉悅感已慢慢淡去!這次的濕水彩畫讓憶起國中時畫的顏色漸層創作,一樣都是強調顏色的變化,但國中時我卻用了48色的顏料,因此在做顏色的漸層時,不需要考慮到調色的問題,頂多加水、加顏料就很輕易地完成了。而濕水彩畫的特點是只有三原色,我需要讓顏色們在圖畫紙上調和,才能交織出一幅幅燦爛的色調。
在作畫中,我嘗試了許多的測試、挑戰顏色的變化,並且得到意外的驚喜。我細細地觀察顏色交疊的那一刻,並享受著兩個顏色甚至三個顏色,在彼此的領域中慢慢地渲染著,最後達到融合的平和狀態,成了新的樣貌!那樣的心情很微妙,我彷彿看到顏料們在互相對話、談論怎麼作畫,一切都是我難以掌握的,特別是濕透的畫紙上,顏料會不受控地拓展、延伸,此時真的應證了「不是我們要畫什麼,而是顏料要怎麼作畫」,顏料及紙張濕度還未枯竭時,一切都是未知數阿!
        我沒有想過要讓作品形塑成一本繪本,在今天的教學中,得知在華德福幼稚園的幼兒們,會將大家的圖畫串聯成一個故事,為此,我感到相當的驚喜。這樣的歷程肯定是充滿想像力、趣味性的,相信也可以帶給幼兒很多的刺激與學習,體驗到色彩的藝術性與豐富多元的面貌。若有機會,當我到實務現場教學時,也想讓幼兒嘗試我今天的感受,不是為了特定的目的或主題而畫,而是享受著顏色帶給我們的經驗與感動。
 
三、學習反思:一般幼稚園少有水彩畫的活動
        在華德福幼稚園,水彩是藝術課程之一,每位幼兒都必須要進行繪圖,而我從網路上看到許多幼兒們的創作,都是相當地有特色,充滿了許多的色彩。讓我想到以前打工的幼稚園,都只讓幼兒以蠟筆、彩色筆進行著色畫或小面積的繪圖,著實可惜了!我想,這或許是受限於教育理念、課程時間及教師的觀感吧!因為水彩的顏料、水瓶等液態的材料,容易打翻造成髒亂,教師為了避免麻煩,往往讓幼兒沒有這樣的體驗了,幼兒也就錯失了對顏色的感知,非常地可惜。

10.25日誌:教育,一種潛移默化的治療-佳容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時間99.10.25   14:00~17:00
地點:井塘樓3F研討室
綱要1. 一個月的學習分享
            2. 討論「邁向健康的教育」CH1
3. 決定專題報告的主題
一、學習內容
(一)學習分享
            課堂開始前,倪老師請我們各自分享一個月以來的學習心得,如:書籍閱讀、網站資源運用、相關演講及參訪的收穫等。我的學習心得是:很喜歡這種多元形式的上課方式,因為以往的學習都只是吸收書本的知識,很難和實務做連結,現在我們上課很彈性,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時間去搜尋感興趣的資料來閱讀,因此很有收穫。
      上週六在政大附中有「優律思美」的短期課程,所以我也特別提出做分享。(另有心得記錄)
(二)書籍討論:「教育‧一種潛移默化的治療」
            這是「邁向健康的教育」的第一章,由小閔學姊為大家導讀,邊導讀的過程中,倪老師會適時地補充、解釋,並舉出例子,讓同學們可與自身的經驗做結合。
            內容主在論述教育被視為一種治療的過程,他可促使兒童成熟,同時健康,以達到完美的人類生命。在人類的發展中,人類器官組織的建構與退化過程是配合著思想生命的成熟步驟,我們藉由一個類似彩虹橋的圖可以清楚了解。在教育與醫學的結合下,可以了解個年齡發展的任務、與兒童相處的建議,並得知知覺感官活動等。另外,更提到了史代納(Steiner)所提的身體生命和思想生命的力量,亦即自我治療力量的系統,教師則是扮演著「發展的助手」,幫助孩子能發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專題報告:小組探討「史代納華德福」
    在倪老師的提議下,我們三位同學將要針對史代納華德福做一個專題報告,包含史代納、人智學的背景歷史、重要內涵,將完整地呈現。
  
二、學習心得與反思
(一)對知覺感官活動的認識與疑惑
            在課程中有提到「身體是唯一的巨大的知覺器官」,也就是說學前的孩子每一種知覺經驗都是全面性的開放,我們需要對知覺感官進行保護,讓身體發展。在文章有提到保護原則及可能會造成有害影響的行為,讓我知道要怎麼做,才不會對幼兒有害。然而,真的有父母或教師可以如此面面俱到地去兼顧孩子的發展嗎?我對此感到懷疑!如:生命的感覺中,有提到不要有吵架、緊張、恐懼、急躁、不滿足等行為,但是這些不是時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嗎?我認為這是很難避免的,因為人總是會有情緒與意外的狀況,很難讓幼兒受到全面性的保護而不被傷害,那麼,我們又該怎麼保護幼兒呢。
(二)思想生命的成熟
            人的發展中,器官組織隨成長歷經建構和退化的過程思想生命則是持續發展的產物,不斷地往上延伸。我試想,雖然思想會經由人的經驗而不斷地加深、寬廣,那是不是也會有停滯不前或僵化的情形出現呢?當一個人拒絕面對新的事物、封閉自我的同時,他的思想生命會達到成熟的階段嗎?又或者思想生命是不可控制的因素呢!?或許,這個問題可以再探討一番!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11/10 演講:Alternative School, their Topic, Power and Weakness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German Examples. - 小閔

Alternative School, their Topic, Power and Weakness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German Examples.
講者:Prof. Dr. Rainer Kokemohr
大綱:
為解決經濟的困境,也或許是因為看到孩子的需求而創造了另類教育。另類教育與正規教育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點,正規教育缺乏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選擇的權利,正規教育主張他們是讓孩子適應在現有的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下所提供的價值觀、目標與態度,但是在另類教育學校這方面,他們主張他們是要讓個體能夠發展他們的潛力、能力與態度。並指出目前在德國逐漸嶄露頭角的另類學校Culture School,以及行之多年的華德福學校,在過程中似乎有聽到說目前在德國華德福學校已經不能算是另類學校了,因為華德福學校在德國已經有一套完整的學習系統,所以就讀華德福學校的孩子能夠在這系統下完整的學習。以華德福學校為例,因為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下而促使了此課程的出現,華德福教育強調的是人類自然的本質,他們認為實做的課程,如:建築、園藝、農業…等比純粹知識(pure knowledge)學習還要重要,教師在這教育中有較大的權利。
不過,可楷模教授也針對華德福教育提出了三個觀點:
1.      有沒有任何方法讓年輕世代的孩子能夠對抗未來環境所帶來的衝擊
2.      華德福教育主張不能讓孩子這麼早就接觸電腦或電視,但是在這e世代的社會下孩子是沒有辦法與這些科技產品做分離的
3.      在另類學校當中,教師角色楷模的問題。(因華德福教育提倡一到八年級都為同一位教師)
演講結束,討論:可否請可楷模教授給台灣另類學校一些建議
針對這個提問,可楷模教授認為他沒有辦法很確切的回答,因為他的立場沒有辦法帶表已經走過許多年另類教育的德國來對台灣的另類教育做建議,但是他也提出了,會問這樣問題的老師其實是已經觀察到台灣另類學校存在著問題,所以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不過他認為雙方可以進行溝通並且討論出適合台灣另類學校的建議,而不是由他當方面的提議。
另類學校的孩子讓人覺得是與世無爭的,可否說明一下
倪老師也以一位親身經歷另類學校的家長來回這樣的問題,他認為在他的孩子身上,他看到另類學校提供給孩子的是力量,面對問題的力量,而這些力量也帶給孩子在處理或面對問題上的勇氣。倪老師也提到,目前在德國的華德福教育系統中已發展出另外一套的課程狀態,因為他們發現傳統的那套課程已不太適用於目前這個世代的孩子,因此他們也正在改良他們舊有的課程,也將傳統課程的韻律做了調整。可楷模教授也說道,若不做改變的話,華德福教育將無法生存。
我思
這次的演講,可楷模教授是以批判的觀點來看待另類教育,其中又以華德福教為主,讓我印象較為深刻的就是他針對華德福教育中提出三個觀點,而這三個觀點卻是與我們現代社會脫離不了關係的,這三個觀點更值得我深身去思考,以前總認為書上這樣說就好像應該要讓孩子少接觸電子類的產品,但是有時候也會可能是因為電子類的產品而促使孩子更願意去學習,這兩者之間該如何拿捏也成為了這個世代的華德福教師可以做思考的。
重新可楷模教授所提出的三個觀點,頓時想到,這三個觀點將可發展為議題提供給之後想要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一個可參考的方向,因為這將是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檢視華德福教育在未來或是現在所面臨到的問題。

11/8 慈心托兒所參訪日誌 - 小閔

慈心托兒所觀察日誌
班級:月亮班
教師:雅玲老師
   班級人數:男生10人,女生6人;由於觀察當日有一部分的學生請假,男生7個,女生2
參訪時間:8:30~11:50
現象描述

8:40   正式進入教室
雅玲老師教今天進班觀察的淑閔老師編11條編,並邀請淑閔老師坐在教室旁邊角落的椅子進行觀察。
今日班上的男女生人數落差很大,男生有7個,女生只有2個,由於國小部還在放假,所以有哥哥、姐姐就讀國小的孩子其家長也一併幫他們請假。
剛開始進來時,孩子們已經開始做蜜蠟了,做完的孩子可以去玩玩具,而沒做完的孩子則繼續坐在位子上體驗,在這捏蜜蠟的過程中也還有一到二位的家長送他們的孩子來班上,並向雅玲老師交代孩子的身體狀況。
越來越多的孩子捏完蜜蠟而進入遊戲時間,小黑,一個讀中班的男孩,將教室內三個較大型的架子搬動,並將其中一個架子用小板凳疊高,他向其他小朋友說這是他的變形金剛,並爬上去最高的架子從上跳下來。
小藍,大班的男孩,加入小黑的遊戲,並且詢問他可不可以變成迷宮,並將架子移動,擺上了一些布幔,不過迷宮的遊戲並未持續,最後孩子將這些架子做為跳上跳下的工具。老師原本從觀看的角色轉變為制止的角色,他告訴小黑這樣玩是很危險的,並且要求小黑將架子下方的小板凳移開,在這過程中,小黑小藍因為音調太高亢兒一度被老師要求去喝開水。
在教室的另外一個角落,阿良(只會說台語的男生)小結(會不斷對自己自言自語的孩子)將教室內所有的椅子都排在一起,由於坐的地方與他們玩遊戲的地方較遠,所以沒有辦法很清楚的聽到他們所扮演的遊戲,不過一度聽到小結語老師告狀「剛剛小黑打我啦!」,雅玲老師小結說她可以去跟小黑說「我不喜歡你這個動作」,不過小結因為太急兒沒有聽完全,小結小黑說「我不喜歡你啦!」,雅玲老師馬上更正剛剛小結所說的那句話,並要求小結再去說一次。
小黑又因為大聲喊叫而被雅玲老師要求再去喝一杯水,小瓜(班上最小的孩子,剛從寶貝般轉銜上來)想要坐在老師旁邊,可是椅子已經被阿良小結拿去玩了,雅玲老師小瓜說他可以跟姊姊借,並向小結說「請你借一張椅子給他」。
9:20   點心時間
小瓜搬好椅子後,雅玲老師將水果拿去洗,並且幫孩子們的盤子拿出來擺放,小瓜站在老師旁邊幫忙洗水果及將水果拿到桌子上。雅玲老師將水果切成小份並放置在大盤子上,嘴裡並唱著邀請小朋友去洗手的歌。有些動作比較快的孩子則一下下就吃好又去玩玩具了,有的動作比較慢的孩子則繼續坐在位子上吃水果,等到大多數的小朋友都吃完後,雅玲老師就唱起〝收玩具〞的歌,孩子們似乎知道自己所要收拾的部分,向年紀較小的小瓜還不太知道要收拾玩具,而雅玲老師則給他一個小籃子,並告訴他說他要去將紙捲放進籃子裡,並且帶著他做。孩子將自己負責的部分一一整理好,小黑趴在圓形的樹幹上滾來滾去,雅玲老師邀請他幫忙收拾,並且將樹幹用滾的滾回原來的地方,小黑不為所動。過了一會,老師再次邀請小黑將自己早上移動的大架子放回回來的地方,可是小黑還是趴在樹幹上,不願起身幫忙,這時雅玲老師協助他站起來,並且詢問他說要不要幫忙收拾玩具,可是小黑卻沒有回應老師,因此雅玲老師告訴他「你去幫隔壁老師整理幫上好了!」就將小黑帶離教室,此時的小黑用哭的方式表達並告訴老師他不願意去,但是雅玲老師還是堅持將他帶到隔壁班。大約過了十五分鐘之後,隔壁班的老師將小黑帶回,並告訴雅玲老師說「雅玲老師,我現在會收拾玩具了」。雅玲老師詢問小黑說「你是不是比較不喜歡我,因為你都不幫我收拾玩具,你只幫隔壁班的老師收拾玩具」,小黑沒有明確的表達。小黑回來後,老師將染布拿出來,並請小朋友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把布折好。
玩具收拾完畢以後,雅玲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去上廁所,〝火車走阿一兜ㄚㄚ一兜丟阿幼山洞內,山洞ㄟ~~〞,一首台語的歌謠漸漸從走廊上傳回班上,雅玲老師手牽著孩子們一起走進教室,〝有一個有兩個有三的小朋友,有四個有五個有六個小朋友~~有十五個小朋友〞(one little two little three little Indian),進教室以後老師邀請孩子去拿毛巾,嘴裡也唸著一首詞,〝我的火車開去哪裡?開到坐位上〞,等到孩子們都坐到座位上後,老師帶領大家趴在桌子上,大約過了一分鐘後,老師唱著〝我們一起圍圈圈,我們一起圍圈圈〞,並且用手輕拍他所路過的孩子,被點到的孩子都會很快的站起來並將椅子輕輕放回加入老師的圓圈。
10:20   晨圈
〝小鳥啾啾啾,小鳥停在樹枝上,樹喜歡花,花朵笑嘻嘻,花喜歡蜜蜂,蜜蜂喜歡太陽,太陽溫暖我〞〝一根棒子敲敲敲,兩個耙子挖挖挖,三個人好快樂,四隻手有力氣,我們一起拉拉手〞(手指謠為回家後回想的第一印象,所以不能保證一定正確),在這個晨圈的時間,雅玲老師用ㄧ首國語,一首台語的歌謠來帶領孩子。最後則用了一個拔蘿蔔的故事來結束今天的晨圈,故事中角色的扮演則是老師隨機挑選,有蘿蔔、老爺爺、老奶奶、孫子、小狗、小貓、三隻小老鼠。在整段故事中,若遇到要選角的時候,小朋友就會將食指放在下巴下,等待老師點下一個人去擔任角色。
晨圈結束時,老師已經把今天要說故事的桌子搬出,孩子也將自己的椅子圍成一個圓圈,這時雅玲老師告訴大家,今天是在前花園玩,並請孩子們去將自己的帽子帶上準備出去玩。
10:50   前花園沙坑
月亮班大多數的孩子都在沙坑上遊戲,只有小安(班上較安靜的女生)靜靜的走到旁邊的鞦韆去玩,大多數月亮班的男生合力在挖一個大沙坑,這個沙坑的範圍沒有很大,但是卻很深,小瓜也加入在其中,但是小黑認為小瓜是在破壞他們的沙坑,因此向雅玲老師告狀,但是雅玲老師回答小黑說「小瓜是弟弟,所以你要教他啊!」,小黑小瓜加入他們的遊戲。這時同樣在沙坑旁玩遊戲的別班女孩們,將一株植物拿了過來,並向雅玲老師說「我們撿到這個植物了」,雅玲老師帶著驚訝的聲音說道,「這不是不要的樹枝,這是我種的雞蛋花,你們怎麼把它挖出來了?」孩子們回答這本來就是倒在旁邊的,這時該班老師就說「小朋友,請你們跟雅玲老師一起去把它放進土裡面種好」,女孩們持續在重新種好的雞蛋花旁邊玩,並且向老師們展現她們在雞蛋花附近挖到的蚯蚓,雅玲老師告訴他們「蚯蚓是泥土的好朋友,他會幫忙鬆土,所以要把蚯蚓放為去才行」,孩子們看一看手中的蚯蚓並把它丟在土裡,接著去尋找其他的東西。
小黑向大家展現他做好的沙球,並放在地板上,這時小瓜伸手去碰觸,沙球壞了。小黑雅玲老師抱怨小瓜又弄壞了他的東西,可是雅玲老師卻告訴小黑說「你是哥哥了,你要教他」,小黑又再次做了一顆沙球,不過這一次他不再是放著而已,他往別的地方丟去,正當雅玲老師要告訴他說不要亂丟丟到人的時候,他就將沙球往外丟出來,正好砸到了麗儀雅玲老師告訴小黑「你把別人的衣服弄髒了,請你跟這位老師說對不起」,小黑說了「對不起」後並想要快速的回到沙坑,雅玲老師告訴他如果再有一次不好的行為,可能就不能夠讓他在裡面玩了,大約十分鐘過後,小黑又因為拋砂拋得太高而被老師請出沙坑。
11:20  結束沙坑遊戲,回到教室準備說故事
回到教室後,衣服已經玩髒的孩子便將自己身上的髒衣服脫下換上乾淨的衣服。等待大家都差不多坐好的時候,老師又唸了一段手指謠〝這是老爺爺的頭頭,老爺爺的肩膀,老爺爺放風箏的樣子。這是老奶奶的頭頭,老奶奶的肩膀,這是老奶奶手放膝蓋的樣子〞手指謠唱了兩次,並藉由這樣的重複讓本來還在聊天的小孩漸漸的能夠跟上老師的手指謠。這時雅玲老師拿出了〝七線琴〞彈奏,並且邀請其中一位孩子來點上蠟燭,再邀請小安來將今天的故事台的布幕掀起,雅玲老師開始說故事了。
一個關於小狐狸的尾巴被切掉的故事,故事大綱如下,小狐狸偷喝了老奶奶的牛奶,老奶奶非常生氣並將小狐狸的尾巴切掉,並告訴小狐狸說如果他將牛奶還回來的話,他就會將尾巴還給他。小狐狸去請求母牛給他一點牛奶,母牛說小狐狸要拿青草跟他換,青草說小狐狸要拿水跟他換,水說小狐狸必須要拿瓶子來裝,可是瓶子在小女孩的手上,小女孩說她想要一顆藍色的珠子,擁有藍色珠子的老奶奶想要一顆雞蛋,公雞說小狐狸必須要拿稻穀來跟他換雞蛋,擁有稻穀的老爺爺聽到小狐狸的遭遇以後分給他一些稻穀,好讓小狐狸可以將他的尾巴縫回去。
說完故事後,老師請阿良來幫忙把布蓋回去,並請小瓜將蠟燭熄滅。早上的課程結束了,老師將午餐端進教室內。









早晨自由活動的時間,讓我一度以為我進入了進行角落的教室內,在這裡的孩子他們所玩的玩具跟他們所進行的對話就跟在其他幼稚園的孩子一樣,只是在華德福教育中的教室缺少的是語文角與科學角而已。

小孩告狀在幼稚園是很常見的,而雅玲老師用了一個很簡單的技巧那就是請不舒服的那一個小朋友去告訴碰觸到他的人,因為有的時候另一方並不是故意的,因此向對方說明這樣的動作會造成我的不舒服,我想這對幼稚園的孩子也是很重要的,適時表達自己的感覺。

校園內沒有制式的鐘聲或是搖鈴生來告訴老師現在是轉換課程的時間或現在是下課時間了,雖然園內有課表,但是時間或課程的安排上孩是由該班的教師來做決定。

收玩具為現在大多數的園所都會要求孩子在玩完之後要自己將玩具放回籃子中,當然在華德福學校也不例外,因為將玩具放回原本的地方本來就是孩子的工作。在華德福教室中,教師一起幫忙收拾並輔助比較小的孩子去收拾一些他們能夠輕易撿起的物品,如:衛生紙紙捲。(因為其他的玩具大多為石頭或是木棒,對於年紀小的孩子可能還無法很輕易的拿取)

對於不收拾玩具的學生,教師會現進行勸說,並且告訴他孩有哪裡需要協助,並請這位孩子去幫忙。若經一再勸說而不開始工作時,教師也會將孩子帶離教室,換一個環境。但是不知道這個例外是不是只有在小黑身上,因為小黑的問題似乎是全校教師都已知道,所以這個「不收玩具而且屢勸不聽就會送到他班」的案例不可完全推論於所有的教師身上。

在晨圈時使用一首中文一首台語的歌謠並不是所有華德福教師都是這樣的,雅玲老師特別向我說明,會這樣進行歌謠的方式其主要的原因為該班有較多的家長反應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在上了幼稚園以後就忘記台語了,所以雅玲老師才會特別使用一首台語一首國語。

「尊重生命、愛惜動植物」可能是現代的孩子所缺乏的,但是在這裡,老師會帶領孩子一起用愛惜的心來看待他們身邊的生物。

小黑這個孩子經雅玲老師的轉述是因為小黑的家庭作息比較不正常,所以造會造成小黑在行為上面的問題,而雅玲老師也嘗試的使用各種方法來幫助小黑,譬如說當天的說故事時間所講的故事〝狐狸的尾巴〞也是為小黑所安排的,因為小黑之前有偷東西的行為,而雅玲老師想要藉由這個治療性的故事來引發小黑內心的共鳴。

在說故事的時候我不時的瞄向小黑,若比起其他時段的活動,我認為小黑應該是比較浮動的,但是沒想到在這個說故事的過程中小黑是很認真的看著故事台。不知道是否因為這個故事的關心引起他的共鳴,還是比起自由活動他更喜歡聽故事。

省思:
教師在華德福教是當中佔了很重要的一個位置,教師必須要負責引導當天所有的課程,而且也要非常了解每一位孩子,並且適時的提供協助給需要的孩子。但是在這樣的教育場所,教師能力儲備是否完善似乎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在這個教學現場中更感覺的到教師是否儲備好足夠的能量來回應孩子的狀況是一件重要的是,尤其在我所進班的雅玲老師身上,雖然對於雅玲老師的背景我不是那麼的清楚,但是很幸運的我是在一位資深教師的教室裡面觀察。會認為華德福教育的教師需要儲備較多能量的原因為這裡的教師不像我們ㄧ般在園所中所看到的老師一樣是按照教科書上所制定出來的課程內容來教導孩子,在華德福教育中教師會觀察班上孩子的狀況,並使用適當的故事來引導他們。
但是也不能夠完全否定一般幼稚園的教學,現在也越來越多的園所知道故事的重要性,但是它們說故事的方式與華德福教育很大的不同是一般幼稚園會將繪本呈現給孩子,並讓孩子觀看繪本中的圖畫,而華德福教育中的教師並不會將繪本呈現給孩子,而是教師會先將故事記在腦海中,並用講述的方式將故事依依說出,而在華德福教育中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對故事有所想像,因此他們不會將繪本完整的呈現在孩子面前。另外在華德福教育中,教師也不會針對故事內容與孩子進行討論,這與我們現行的幼教現場是有很大的不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