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10/11 上網路協作平台及閱讀網站-麗儀

2010/10/11上網路協作平台及閱讀網站
今天上課的內容是我們要閱讀網站以及學會如何在空中上課,一開始我不太瞭解老師所謂的閱讀網站是什麼意思,因此我只是把部落格收集好,大致寫了一下它裡面的內容或有聯結的網站,以為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功課。
直到上了課我真的學習到如何閱讀網站了,那就是要明白網站是誰架構的,所提供可學習的是什麼?而且要對裡面的東西感興趣,每個都要點進去看明白那是要做什麼用的,另外還要能把人家的特色轉化學習成自己也能設計出東西來。倪老師說:這就像是在閱讀一本書一樣,所以我意會那意思是與網站有對話,讓它來教我們東西,也要真的從裡面學到東西。
記得那天,我看了人家做的部落格,一直說這部落格做得很好!很厲害,但就說不出其他真正有用的了,老師很直接地跟我說:說人家厲害沒用,妳學到了什麼?這句話已經烙印在我心裡了,因為一直以來我真的很容易羨慕人家所擁有的優點,但我除了覺得他人很棒之外,自己如果遇到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我真正能學到些什麼呢?經由這一次的過程,在往後的幾天,我便反覆將這話拿來想,感覺與人事物之間有了更深刻的交集了。
另外這次上課本來要分享紮根與蛻變這本書:
我預先讀了的感到深刻的部份:
1.  是孩子的學習就像呼吸,吸是學習上課的內容,呼是畫畫和寫作業,閱讀是吸,討論是呼,孩子要能正常的呼吸,才能有規律的學習,就像人的呼吸,均衡後才有健康的身體。
2.  看到陣痛那一個部份,對於整個轉變的過程,一路的摸索感到很感動,竟有人這樣為著孩子的教育而奮鬥,有一句話「這世界受苦的孩子怎麼那麼多?」這是個案研究給朝清先生的感受,也能從此感受教師們的同理心。
3.  在行動研究的部份,順序是摸索→無頭緒→實踐→討論→反省→心得→再行動→有較清楚的目標,抱持著一個不肯放棄和絕對相信的信念,看見一群有實踐力的人也會有遇到許多阻撓和困境,需要克服和費心迎戰,同樣地想為教育貢獻的心,差別就在真正行動的程度。
這是我第三堂課的學習心得,感覺要學的東西還非常多,但還不具體的知道自己真正應該要和想學的是什麼,我得要更用心與努力才行。
                                                       學生:鍾麗儀

10/11 學習日誌-佳容

時間99.10.11   14:00~17:00
地點:井塘樓3F研討室
綱要1.架構華德福教育研究網站
      2.介紹史代納、人智學、華德福的相關網站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一、學習內容
(一)華德福教育研究網站的架構
    今天經由課程的操作,才得知google有協作平台的功能,在看小閔學姊及倪老師的操作下,觀察到操作平台可以依照個人的需求去架構整個網站的形式,產生出不同的功能屬性,不由驚嘆~真是太方便了!
    在這個教育研究網站中,我們要一同建構有關「史代納、華德福及人智學」的相關資料,包含網站、書籍、期刊、論文等,都是我們可以搜索的範圍。我先前沒有想過網站會以什麼形式呈現,在大家討論下,得知不僅僅是放資料上去,而是有進一步的陳述及圖片作導引,我很喜歡這個作法,因為可以讓瀏覽網頁者更快速地掌握內容,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已更深的角度去學習、思考。網路資源何其多,搜索到的資料是否具有價值性、可用性,都要由我們作取捨的判斷動作,這也是一種另類的學習。
(二)網站介紹與資料應用的學習
在這堂課中,倪老師提了許多學習的概念,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對知識背後的源頭(理論或是發源者)及整個架構都要相當清晰,在搜集到的資訊下去延伸、運用與統整,才不會淪為採集者而流失資源的應用性了。如:當我在介紹<台灣華德福運動>的論壇時,只知道網站各個討論區的名稱及內容,卻不知道是由誰架構網站、其論壇內的資訊也沒有深入去了解其連結的性質與可用性,使得在介紹時,沒有將網站的優點完全介紹出來,因此,我需要再學習整體架構的認識、學習如何應用資訊以及去反思網站可以讓我學習到什麼,才能完善地推薦給大家。
(三)學習方式與求知的態度
在學習型態方面,以往都認為學習都是藉由教師的講解、書本的閱讀及師生的討論形塑而成,但是這門課帶給我認知上的衝擊─學習有很多的途徑!我們除了閱讀、聽講、討論、實地參訪、實作等方式之外,更利用網站來蒐集資料,從中去得到知識。如:藉由蒐集了<史代納華德福學校協會網站>,我了解到史代納華德福學校的背景知識、課程分級、教師的師訓課程、各學校的連結等,這樣的學習著實比書本的閱讀有更多的發現與趣味,也讓我更有興趣進行知識的搜索。當然,我也知道書本的知識是更完整、具有系統性的,因此,也要多方的涉及書本的閱讀才行。在往後的日子,繼續加油!

二、學習反思
在多元的資訊衝擊下,怎麼有效地去學習
    我記得在課堂中麗儀也有提到這個問題,同時,我也去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是不是以合適的方式進行縝密、紮實的學習。現在的我僅對於史代納、華德福的教育理念、優律思美藝術和動以及一天的學習流程有初淺的認識,但有關師資培育的養成、教育機構的經營、教師會的組成尚處於未知的階段,我應該要再多方攝取更多的知識才行!
當今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在廣大的資訊衝擊下,我們無法逐一學習,因書籍跟相關資源相當繁複。為了有效學習到精要的知識,可以從經典的書籍、具有充足資料的官方網站著手,判斷出具有價值性的資訊,針對完整的架構去做分項的了解。如:華德福教育可以分作創始人及其背景、華德福教育理念(人智學)及課程內容(藝術的、優律思美)、教師會等進行了解,並輔以近年的期刊、論文研究,了解最新的華德福教育資訊。

10/11 學習日誌 -小閔

 十月十一日  學習日誌           幼碩二 許淑閔
這個禮拜的課堂上聽了學妹與我們分享了在前幾個禮拜他們所蒐集華德福相關網站的介紹,其中幾個網站也讓人印象非常的深刻,不管是台灣的或是國外的網站。

從介紹中可以發現,一個網站的建置並不是隨便放些資料上去就可以了,你必須要想清楚這個資料應該要放置在哪個部份,或是這個資料的歸類是適合在這個區塊的嗎?或是你這個網站所要提供的是哪方面的資訊,你設定前來這個網站搜尋資料的人他們想要獲得的是哪方面的資訊?我想這諸多的問題都是在課堂上老師不斷引起我去想像的,因為這也呼應了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我們的課程網站必須要與目前我們所瀏覽到的網站有所區隔,我們要如何做出與目前大多數的華德福網站不同的地方,雖然我們已經知道我們所要努力的目標是做成一個類似資料庫的網站,並將目前我們所能夠得到的資訊一一陳列上去給需要的人,雖然知道了這個目標,但是要達成這個目標還需要諸多的努力。

在學妹介紹的網站中一直讓我有個感覺那就是,國外的網站期資料好像比較豐富,或者是說他們將散落在各個地區的華德福學校彙整在一個網站,並且從該總網站結到其他的分支網站,我想這也是我們目前可以努力的方向,因為目前在台灣的華德福社群中並未看到類似這樣的總網站,而我們也期許能夠朝這個目標邁進,雖然在網站的建置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的挫折,或者是有需多的電腦技巧是必須要一再學習的,但是若想到這會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就會繼續鼓起勇氣的做下去。

在台灣的部分也可以看到有許多資料的呈現都是由一群默默耕耘的部落客所發起的,而這群部落客也因著自己受到了華德福教育的感動而興起建立這個與他人分享資訊的網站,不過在使用這些部落客的資料前我們也必須要小心謹慎才行,因為部落客所提供的資訊可能是他們自己對於華德福教育的理解,不能夠說他們所提供的資料一定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所以在資訊的使用上還必須要再三的確認才能夠使用。所以這也提醒了我在製作網站的時候所放上去的資料一定是要經過確認的,而不能夠根據自己模糊的印象就將資料放上去,因為這會是一個很不負責任的行為,而且只要有過一次錯誤的資料,將來就會很難讓人信服我們網站所提供的資料是正確無誤的。

網際網路的發達讓人減少了不少的麻煩,但是做為一個資訊的提供者,就要負擔起能夠讓人毫無疑慮的閱讀資訊的平台。   共勉之~

10/4 訪談磊川創辦人-小閔

 十月四日 參訪磊川,訪談創辦人         幼碩二 許淑閔
磊川華德福實驗中小學不是我第一次去了,上一次去參訪的時候正好是另類教育學會所舉辦的〝另類教育的天空〞座談會,當時對於玉珠校長以及校內老師分享了他們六年級的孩子出去畢業旅行以及在事前所做的準備工作,都讓我不經在內心驚嘆,真是一所認真工作的學校。沒錯,這樣的想法是對的,因為在與玉珠校長訪談後,我能給他讚賞也是這一句話,真是一位認真的校長。
在訪談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校長是一位很懂得感恩的人,他認為所有在辦學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都是上天給他的磨練,雖然這些過程是很艱苦的,但是這卻是必經的歷程,不可逃避。他也說了,他們磊川有一個精神,那就是「石頭山」的故事,這個故事每每都激發他一定要克服這些難關,唯有克服這些困難才有可能創辦這所學校。
在訪談結束後已經是七點多了,但是磊川的校園內卻有一間教室的燈是亮著的,我們詢問玉珠校長這些孩子為什麼會留在學校,原來是國三的學生在準備基本學力測驗,但是校長也跟我們強調說這些孩子是屬於自願留下來的,而他們班的導師也願意陪他們到九點多,因此只有國三的學生留在學校而已。這群孩子的穩定性及認真程度有點讓我震驚,這跟我想像中的留校文化以及我從前在學校所做的事情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以前留校的時候都不曾像他們一樣這麼乖巧坐在位子上認真念書,而這個認真並非假裝出來的,你從他們的神情就可看出他們是多麼專注於唸書這件事。反觀於在體制內的孩子,對於留校這種事情不是出自於內心心甘情願留下來的,而是礙於學校的制度,而無法回家,也因為這樣心境上的差異使得這兩群孩子對於相同的一件事情其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卻是不一樣的。
在訪談過後,玉珠校長與我們聊到了有關於在另類學校孩子們的升學問題,這也讓我跟老師在路上談論了不少有關於目前台灣的升學制度,雖然目前的體制下有許多的管道可以讓孩子們選擇它們想要進入的學校,但是這些管道不外乎都需要學科的成績,但是目前對於某些另類教育的學校是沒有這樣子的成績,所以當孩子在最後須要面試或推甄時是沒有制式成績可以提供給他校做參考的,因此玉珠校長面臨了這樣的困境,也希望有人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
另類教育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上還得需要很多人的幫助,不管是在政策的推動或是給予他們支持都是相當重要的,也因為有他們的存在,台灣的教育生態才能夠更加多元。

9/27 慈心托兒所參觀-麗儀

慈心托兒所參觀
學習日誌   2010/09/27
粉紅色的校園
!粉紅色的學校!本來以為只有外觀是粉紅色,結果一進到學校裡面所有教室竟然也都是,到了傍晚的時候,整個學校與周遭背景天空的映照下,顯得極為融洽。
慈心托兒所初步認識
借著搭便車退票的時候,與園內的行政大哥小聊了一下,才知道,園裡的小孩不用學習讀寫算,而且可以從幼稚園一直讀到國中,更有許多外地來的人甚至還有上海人遷居到這裡,他們大老遠地做好工作和居住的規劃,是希望孩子可以在這個教育環境中成長,這時深深的領會到還是有許多家長願意為孩子的教育而盡心盡力。
到了晚上縫娃娃的活動時間,看著倪老師的示範教學,很快地一顆有型的娃娃頭出現了,然而換到要自己實際操做的時候,才知道看是簡單的!做是困難和需要耐心、用心的。
縫娃娃的領會
已經太久沒碰縫紉的東西,也沒有說明書可看,感覺是一些需要跟老師學習和自己努力摸索學習的技巧,老師做的娃娃很有立體感也很有娃娃的樣子,我的則是怪里怪氣的形狀;老師說有一些基本的技巧和原則,但有很多也是老師自己研發出來的。在縫紉的中間點,聽到老師說娃娃陪伴人長大的故事,好像用手工縫的娃娃是有生命力的,是獨特的,也與兒童是親近的,可以陪伴他的一生。
我覺得自己很沒創意,就是一直希望有說明書可以回家自己看著做,但轉念一想,如果我自己那麼沒創意又如何教導出有創意的兒呢?我覺得無中生有就是學習創意的開始。
校園描繪
園所中的環境非常大,教室很多,天然的活教材也多,看著小孩子俐落地在小樹爬上爬下,也沒有大人出面禁止,還有貼心的設施,我倒是捏了一把冷汗,我想我的擔心來自於對兒童體能的不信任,我假想他們都是柔弱需要呵護的,但是來到這裡發現孩子們都很強壯而健康,個個活潑跑跳碰!
可惜沒見著他們上課的模樣,不曉得平時上課是不是就是這樣,園中還有許多兔子和天然建材的滑梯和秋韆,周圍是田野和一片天然景色,真是久違的風景,在這裡學習的小朋友真的很幸福!
回程的學習分享
回程中在車上,與老師有討論的時間,佳容問了有關:有沒有人中途跑來讀國小或國中的問題。老師回答的感覺,好像這也可以成為一個研究題目;老師也說:要思考,如果我們是校方、家長或兒童本身是以什麼角度來看這件事,贊同或不贊同,研究題目從這樣的探討中忽之欲出了。
如何做田野研究?
倪老師說:想做田野研究不能只靠老師,更要自己有融入環境的能力,如此才能自在做研究;另外也提醒我們在修完研究方法這門課時就要學會如何寫論文了,非常重要!我來學這門課,為的是要多接近兒童,增進對他們的瞭解,也跟老師學習做田野研究的方法,
更進一步地瞭解華德福課程模式的優缺點,在這種學習環境成長下的幼兒可以學習到什麼?家長、老師、以及幼兒本身各自有些什麼想法?
也許也要跟佳容學習與幼兒互動的方法,在參觀幼兒園的過程中,感受到她與幼兒之間好像是沒有距離的,而我卻像與他們隔了一道牆,明明幼兒是那樣天真可愛阿!我想是我已經社會化太久了,如何能融入這個教育環境並學有所得將是我接下來課程學習要努力的方向!
                                     學生:鍾麗儀

9/27 學習日誌-慈心托兒所參訪-佳容

時間99.9.27   16:00~20:00           
地點:宜蘭慈心華德福托兒所
綱要1.認識慈心華德福托兒所的特點
      2.製作媧豆兒布娃娃
學生:幼碩一  鍾佳容
一、觀察要點:
(一)園所氣氛
到慈心已經是放學時間,孩子們沒有在教室做角落的操作,也不是在靜靜地閱讀書籍或觀看影集的歷程中等待著父母到來,全部的孩子都在戶外活動。孩子們在廣場遊玩、奔馳,即便手上沾滿泥巴,仍看到出們臉上充滿笑容!這與都市區的園所,一到放學時只聽到麥克風呼喊幼兒的名字,幼兒才急忙收書包離開教室的景象形成強烈反差。
(二)整體建築
主體是ㄇ字型的兩層樓建築物,建築外牆及教室內部(含窗簾)的顏色皆是以淺粉紅為基底,並以彩虹為外牆圖騰,給人溫暖且明亮的感覺。教室緊鄰著戶外的廣大活動空間並具有雙門、雙側走廊,可以順暢地穿越園所的不同區域,而不會有隔閡感。另外,教室沒有特別標明班級名稱的牌子,他們是以什麼來做為各班的代稱呢?
辦公室靠近園區的入口,除了大門安全,亦可直接觀測全園狀態,機動性頗高;廚房設置在二樓處,但未標示幼兒不得進入或任何隔離的設置,我記得似乎有規定要有告示的標語;廁所安排於ㄇ字型的兩個轉角處,;未留意保健室的設置位置。
(三)戶外環境
戶外有分三大區,由園所入口處右側的戶外空間、建築物中間廣場及鄰近的滑梯區、後方則是盪鞦韆及動物區。園所有許多大樹、植物、動物,讓孩子可以親近自然的環境;遊樂設施則有滑梯、與樹連的攀爬繩架、環狀區盪鞦韆及攀爬網、沙坑、小丘及大型缸管、小水池等可讓幼兒活動肢體,隨處亦可見鍋碗瓢盆等供孩子進行扮家家酒或遊玩的用具。
(四)教室安排
教室的桌椅、家具是木製的,沒有獨桌的安排,桌子都緊鄰設置,亦未見屬於教師專用的桌子或一般幼兒園會有的教學用白板,師生間的關係應該很緊密。教師燈光是黃光、雙側皆有窗戶(採光不錯)而教室的角落區是用視覺穿透性的置物櫃做為空間的切割,另外,每間教室內都有烤箱、碗櫥、專用洗手檯,給人如家庭情境的設置感。
教室外有掛勾及長排的木製鞋櫃,供幼兒放置書包及鞋子,教室內有室內鞋的更換區;
(五)教師特質
教師會定期研習、開會討論學校事務,當天更在放學後學習製作媧豆兒布娃娃到晚上八點。另外,教師們下半身皆穿著則及踝長裙,據說是女性老師要有的表徵。因為參觀到教學,所以無法觀察教師與幼兒們互動的過程。
(六)孩子活動
幼兒所用的東西都是非人工製的物品,這裡沒有現成的量產玩具,如:模型車、積木、雪花片等,取而代之的是真實的鍋碗瓢盆、手工娃娃、藝術創作等。幼兒還會自行用葉子做成杯子的形狀來承裝物品遊玩。幼兒在戶外有大量的肢體活動,其中最特別的是攀爬,幼兒會用繩索、爬梯架爬到樹木的枝幹上,雖然有成人在一旁看顧,但樹木的下方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
二、問題省思
(一)華德福教育系統
華德幅系統源自於德國,有鑑於社會文化、資源、地理位置上的差異,慈心華德福是否有依台灣的文化、當地民情做課程或理念上的調整,抑或依循德國的原創模式?這麼開放且尊重人性的教育,適合幼兒的身心靈發展,然而在台灣這個具有崇尚智育領導教育的詭譎文化下,我們該如何權衡兩者間的衝突性?幼兒會不會因此不適應這個環境的衝擊呢?
(二)華德福的玩具
華德福的理念建構在工業革命時期,主張反對違反自然的工業化製品,幼兒所操作的玩具都是自然或人工的物品─石頭、木塊、染布、娃娃,或是直接操作真實性的物品─鍋、鏟、瓢、盆,在這情境下學習的幼兒,可以直接得到生活的經驗,如:將雜草和小碎石丟到鍋子裡進行炒菜的遊戲、將大而厚實的樹葉折成勺狀裝東西。
在遊玩的過程中,教師如何去發現、注意到幼兒各個層面發展的進度以及潛在的優異能力呢?只有自然的刺激夠嗎?市面上有五花八門的工業化量產玩具,其功能性雖有強弱與開放閉鎖之分,但未見慈心華德福有使用非自然的物品,是認為自然的物品已經足夠,或是判定工業化下的玩具對幼兒只有負面的效用呢?
(三)就讀華德福之因
家長對於幼兒教育的訴求是什麼呢?讓幼兒開心、自由地發展身心靈而不用受到體制內的疲勞知識教育轟炸?沒有壓迫性的生活步調,幼兒在往後能調適挫折與壓力嗎?慈心華德福的系統涵括幼稚園、國小、國中三個階段,這是一系列的課程安排。我好奇的是,幼兒從中間階段的轉入是被允許的嗎?怎麼會有中間的突然轉變就讀的影響因子產生呢?  
學校的考量可能是學費的收受,那教師呢?怎麼使一個從未接觸過華德福的幼兒融入整個體系,又關於轉出華德福體系的幼兒,該怎麼去調適他們的認知呢?雖然最終都會到達自身的平衡點,但這途中矛盾、對立、交互的作用是身為教師、家長要去協助幼兒度過的。
(四)幼兒活動安全性
在園所可以看到幼兒大量地運用大肢體進行校園間的探索,然而令我訝異的是幼兒們「爬樹」的行為。園內有高低不同的樹木,有的樹木旁設置了繩索、攀爬梯及固定的支架,這是否在暗示並協助幼兒攀爬樹呢!幼兒自由地在樹之間攀爬著,成人在一旁看顧,但沒有任何制止或面露難色的表徵,即便那些樹比成人高許多且沒有安全防護措施!又,讓幼兒在爬樹的同時,不會對樹木造成傷害嗎?樹木的穩定、安全性是值得我們信賴的嗎?
雖然我小時候也曾爬過公園裡的大樹,也喜歡那種攀爬與駕馭的感覺,可是卻因時空、立場不同而有觀念上的矛盾、衝突。或許我的觀念被侷限在兒童發展中,認為幼兒是要小心呵護的,深怕一個閃失會無法對家長交代,同時也害了一個孩子。我知道幼兒是有能力爬樹的,因為我自己也試過來人,幼兒會評估自己的能力及安全,我可以試著去相信他們,並了解教師是怎麼和幼兒講述有關爬樹的注意事項,從讓他們從自我保護開始,成為有膽識、獨立、為自己負責的人。
(五)媧豆兒布娃娃
  我很能體會媧豆兒布娃娃的精神,因為我也有一個心靈寄託的玩偶。而若娃娃是家長一針一線用心去縫,那更能帶給娃娃生命的力量,幼兒也能感受到這份愛的重量,若有機會我也會想做一個娃娃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在愛的環境下快樂的成長。

9/27 學習日誌-慈心托兒所參訪-小閔

 九月二十七 慈心參訪             幼碩二 許淑閔
這是我第一次到慈心華德福小學,不論是在書本上或是在網站上都已經對這所學校有些基本的認識了。當車子緩緩進入學校的附近時,我完全沒有辦法想像,我們已經到了慈心,我想這有一部份的原因應該是這所學校並沒有像我們小時候讀的國民小學一樣有著灰灰的外牆,慈心的四周圍都種滿了植物,並且用植物來做為與外界的一個分界線,但是這個分界線並沒有像你想像的一樣那樣的突兀,它完全是融入這個地區、這所學校的。如果說一定要給一個明確的形容詞於這所學校的話,我會將它形容成一所像公園一樣的國小。
當天真正進入慈心時已經是下午了,老師帶著我們在校園裡面逛逛,並且向我們簡單的描述當初慈心在成立時的背景,在這個邊走邊逛的過程中,我們也停躇在兩個地方做觀察,一個就是跳棍子舞的舞蹈教室,另一個則是戶外的木工課。也因為觀察了這兩個地方,讓我的腦袋與心裡產生了不一樣的感覺,若說這種感覺與何相對照的話,我會說是與我當初對於另類學校的想像有所不同。
從前的我認為在另類學校讀書的孩子至少比在正規教育下受教育的孩子還要更能夠融入教室的情境,姑且不說這些孩子是自願來這所學校,還是是家長希望他們在求學生涯中是不被制式的教育給壓抑住的,所以對於孩子們上課的想像我是存在著這樣子的想像,他們很融入在教室的環境中,對於課堂上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都是能夠很熱烈的討論,但是這樣的想像在我正式進入慈心以後卻變得不一樣了,在這裡我所看到的是有些孩子竊竊私語的在聊天,有些孩子雖然是在做著自己手上的工作,但是可以明顯的看出那些有在工作的孩子他們的心思也是被其他在聊天的孩子給吸引著。
不是說孩子們在課堂上聊天是不好的行為,但是在他們上課的過程中我卻看不到孩子陶醉於這些課程,我認為這些孩子在上這一類的課程時應該是比正規教育的書本還要感興趣才對,但是沒想到在課堂上孩子們的反應卻是如此。或許我們都不應該帶著極嚴格的角度來看待這所學校,畢竟他們也還在成長,他們也還在嘗試,還在尋求一個對孩子、學校、家長都好的教育方式,也許孩子們上課的反應我們不能說這全都是學校的責任,或許有一部份是跟孩子在求學是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不過也因為有慈心的存在,讓家長多了對孩子的教與有了另一種的選擇權。
帶著參觀完小學的震撼,我們接著前往慈心幼稚園,幼稚園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傳統的幼稚園一樣,不是說它們的教學方式還停留在傳統的方式,而是他們的設備看起來就像是你我那個年代的幼稚園,沒有過多現代潮流下的產物,只有可供孩子攀爬的樹木及玩久了都不太會壞的石製溜滑梯。如果說與台北甚至是與中部的學校相比的話,我會說未於宜蘭的慈心幼稚園像極了傳統在田野邊的幼稚園,或許是這種感覺在我們北部已經很難找到了,但是在宜蘭它卻依然存在,也可以說是幼稚園中的世外桃源了吧!
在我們抵達學校的時候小朋友是還在教室裡面的,所以我們有時間走走看看,這所園所就像老師之前說的一樣,是一個得天獨厚的環境,這裡不會有太多的建築物或是過多的人工產物,這裡所擁有的就是一棵棵可供孩子攀爬的樹木、一個小小的動物養殖區以及只會在小叮噹卡通裡出現的那個汙水道下水管。
大概逛完了校園以後,孩子們的戶外活動時間也到了,剛剛在心中想像著孩子們會怎麼完這些遊樂器材的疑問也通通消失了,在目前台灣的教育環境下,家長很難會同意學校讓孩子們做爬樹這項活動,但是爬樹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一項可以表達自己已經長大了的活動,在慈心,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樹木它們的高度也象徵著可以給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做攀爬,先從比較矮的又跳一下就可以摸到的樹,到必須要用繩索輔助才爬得上去的大樹,這些活動都讓孩子在無形當中訓練的大小肌肉的發展,而我們也可以從孩子的神情中了解到他們是多麼沉醉於這項活動的。
在這次參訪中內心所激起的震撼,以及學長分享了自己進班後所看到的情況與學生對他分享的事件都讓我有了不同的想法,不過這些心中的火花卻需要自己實地去了解才能夠得到解答,我想我也漸漸能夠知道這學期想要研究的主題了,並以此向前邁進。